2010年9月15日星期三

年内有望推千家企业转“三资”

  南方日报讯(记者/刘进)今年1—8月,东莞共完成来料加工企业转“三资”企业581家,接近去年一年的总量,全年推动1000家企业转型的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昨日,东莞市政协就促进来料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召开专题议政,市委常委、副市长江凌通报情况并对委员们的调研情况进行了回应。

  现状??

  已累计推动1410家企业办转型手续

  据统计,截至去年底,东莞共有来料加工企业6000多家,占全市加工贸易总数近一半;来料加工产品出口182亿美元,占全市加工贸易出口37%。此外,东莞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成以上、进出口近9成都源于加工贸易企业。

  江凌说,尽管如此,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逐步完善,来料加工企业原有“设备免税、税负低、进出口操作便利”等优势正逐步消失,特别是国家增值税改革后,来料加工企业不得不面临逐渐萎缩的现实。同时,随着珠三角地区制造成本的日益提高,单纯依靠加工制造的企业未来发展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因此,从2008年开始,东莞开始在全省率先探索推动来料加工企业转型。截至目前,已累计有1410家来料加工企业办理转型手续。其中,今年1—8月,全市来料加工企业转变形态581家,接近去年全年总数。

  江凌表示,整体上看,东莞推动来料加工企业转型已取得了预期效果,全市上下已形成了共识,并建起了企业转型的无障碍快速通道。推动来料加工企业转型已进入“快车道”。

  “今年还剩下几个月,再努力一下,全年力争完成推动1000家企业转型的任务是有可能的。”江凌说。

  问题??

  企业担心转型增加经营成本

  不过,江凌也坦言,随着整个工作进度的推进,在操作中也陆续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些镇村基层干部和企业老板对转型的认识还不够,推动转型的积极性不高。同时,相比于6000多家的总量,还未转型的企业数量比较大,要在2011年7月前完成任务压力比较大。

  日前,东莞市政协也针对全市来料加工企业转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根据市政协各专委会提交的调研报告,来料加工企业转型现正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一些企业对政策认识不清,仍在要不要转、如何转等问题上徘徊不定。例如,一些企业习惯于来料加工的简单经营模式,担心转型手续繁复和转型后成本增加;有企业负责人在接受调研时就表示,由于费用征收标准不统一,同等规模企业转型后在有些税收上将增至转型前的7—10倍。与此同时,部分基层单位担心工缴费收入缩水,推动企业转型的动力不足。

  其次,在具体转型过程中,企业在办理环保、产权认定、税收、设备等方面遭遇制约和障碍。调研发现,在实际操作中,一些政府部门的转型手续繁琐,不能灵活提供服务,一些企业在转型后甚至受制于更名等问题。而社会中介服务机构鱼龙混杂,使转型服务无法正常实现。

  最后,在推进转型的政策配套方面仍欠完善。一些企业虽然积极响应转型,但无法享受到相关国家政策所赋予的设备、税收等优惠。

  未来举措??

  强化个性化转型服务

  针对这些问题,江凌昨天也进行了正面回应。

  他说,首先要统一两个认识:政府推动来料加工企业转型并不是要取消来料加工,而是要使其更好地扎根东莞长远发展;同时,企业完成转型是有好处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可以大大减少运营成本。

  江凌说,接下来,继续推动来料加工企业转型,从市政府层面要做三件事。一是要对推动转型的运作模式中的一些障碍和问题进行检查,只要是政府职权范围以内的都将给予支持;二是要把转型工作推向个性化,将工作做到更有针对性,如对一些重点目标企业量身定做转型方案,确保其率先转型;最后,密切关注整个产业环境变化对来料加工企业的影响,对转型后的企业拓展外销市场及时出台具体帮扶政策。

  江凌还特别提到,将努力争取财政部、海关总署扩大有关公告在东莞的适用范围,并争取国家外汇管理部门化解转型企业所得款汇出境外障碍等。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