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大地,一块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之地,一块先烈热血染红的英雄之地。
为了民族解放、新中国建立,无数仁人志士英勇牺牲,长眠于此。据不完全统计,录入烈士英名录的江苏籍烈士有98300多名。根据2009年底的统计,江苏共有县级以上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73个,乡镇级烈士陵园468个,尚有38000多名烈士散葬在全省各地。
青山处处埋忠骨,虽然英雄已逝、岁月流转,但共和国没有忘记,人民没有忘记。如何让散葬各地的英烈不再孤单,回到亲人身边、组织身边,一直是萦绕于江苏的决策者和各级民政部门心头的夙愿……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江苏在全国率先开展“请烈士回家”——“慰烈工程”,集中安葬散葬烈士。截至目前,全省38524座散葬烈士墓,已完成集中安葬和原地维修散葬烈士墓31590座,占总数的82%,累计投入资金达2.3亿元。
寻访英烈,难忘英雄岁月
一处处陵园,一座座丰碑,铭刻的是历史,寄托的是哀思……江苏的烈士纪念建筑物,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整体质量不断提高。然而,仍有许多烈士墓坐落在偏僻的田野地头。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江苏民政部门主动作为,对照英名录和档案,走村入户,一段段历史逐一核实,确保不漏、不错、不重,对全省所有散葬烈士墓进行了全方位普查。最终统计出全省共有38524座散葬烈士墓,其中维护较好的有6164座。大量烈士墓的碑文非常简单,有的仅有“十四烈士”、“三十三烈士”、 “一条岭九烈士”等字样。
盐城市亭湖区步凤镇五条岭烈士墓区,安葬着解放战争中牺牲的2000多位烈士。62年前,2000多名解放军官兵在一场惨烈的战斗中壮烈牺牲,被当地群众匆匆掩埋在盐城东南约30公里的一片盐碱地里,只留下五道长长的土堆,被当地百姓称为“五条岭”,岭前仅有一座小型烈士碑。
调查摸底的结果,让人不禁心生隐痛,更引起了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委书记、时任省长罗志军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富裕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在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更不能忘记曾经血洒江苏的革命先烈,要切实推进散葬烈士纪念设施集中管理保护工作,告慰革命先烈、安慰烈士亲属、教育广大群众、弘扬烈士精神。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指示精神,江苏省民政厅多次研究散葬烈士墓集中安葬问题,将此工作定名为“慰烈工程”,寓意“告慰烈士英灵,安慰烈士亲属,教育革命后代”,该工程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在江苏大地全面启动。
集中安葬,英烈不再孤单
盐城,苏北革命老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有1.16万余名将士长眠盐阜大地。
盐城的“慰烈工程”率先启动。2009年7月,江苏省民政厅在该市阜宁县召开了全省“慰烈工程”现场推进会。阜宁在全国首家实施“慰烈工程”,将原来散葬在全县各地的836位有名和无名烈士统一集中安葬到阜宁、芦蒲、益林等3个烈士陵园,让烈士回到“家”中。
为推动全省范围实施“慰烈工程”,2010年初,江苏省民政厅再次召开会议并下发通知,明确提出“慰烈工程”的时序进度和工作要求,并组织人员对各地进行督查指导。在民政厅的统一部署和发动下,江苏各县(市、区)相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形成政府主管、民政主办、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为推进“慰烈工程”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慰烈工程”在江苏各地扎实推进:灌南县政府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把城区环境优美的地块作为散葬烈士的安息之地;赣榆县将全县散葬烈士集中安葬在红色旅游景点“抗日山”上,使“慰烈工程”成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纪念场所……江苏省省长李学勇表示,今年是建党90周年,江苏各级政府和民政部门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程建设,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散葬烈士集中安葬工作。
在抗日山烈士陵园,年迈的刘传明老人正在为牺牲于淮海战役的父亲刘笃学烈士迁坟。刘传明说,集中安葬后,“老父亲找到他的部队和老首长了,算是又回到组织了,大家也可以来纪念他了。”
周密部署,保障英烈安息
在实施“慰烈工程”时,江苏民政部门很好地坚持了“尊重历史、尊重当地风俗、尊重烈属意见”三条原则。
真实还原烈士的历史,是一种最好的铭记。由于散葬烈士墓时间久、分布广,加之以前没有详细的统计资料,因而要确保散葬烈士不错、不漏地集中安葬,需做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工作。南京对辖区所有烈士纪念物和散葬烈士墓进行了普查,摸清了数量、位置、管理现状等,完成了资料收集、整理、拍照和建档工作。淮安、宿迁等地通过调查、座谈、走访等形式,对照烈士英名录等档案资料,对每位烈士的姓名、出生日期、参军时间、参加的战斗、牺牲的时间和地点等情况逐一核对,并对有关缺项进行补充和完善,登记造册,建立完善信息、图片档案,确保做到不漏、不重、不错。
徐州市是实施“慰烈工程”任务最重的地区,全市有11697座散葬烈士墓,占全省总数的1/3。他们首先在任务较重的邳州市进行试点,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
“慰烈工程”实施中,民政部门充分尊重各地风俗习惯。盐城射阳一带群众只在清明前及大寒节气前后迁坟,民政部门就及早安排,满足群众在期限内迁坟的习俗。南京江宁地区有清理遗骨不能见阳光的习俗,当地民政部门就协助烈士后人在天亮前或天黑后进行迁移。
据介绍,“慰烈工程”不是简单的迁墓、移墓,而是要坚持高标准规划、高品位设计、高质量建设。各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普遍注意将“慰烈工程”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结合起来,许多地方是将散葬烈士墓集中安葬与烈士陵园改建、新建结合起来,既让烈士安息,又节约了资源。
社会参与,彰显教育功能
江苏的“慰烈工程”,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人民群众赞其为党和政府应民心、顺民意的“德政工程”,不少群众还积极参与到“慰烈工程”工作中。
赣榆县黑林镇退养老干部朱礼田,独自骑着自行车访问知情者,经他多方查询,给7座无主坟的烈士找回名字。盐城亭湖区盐东镇李灶居委会年近七旬的张一峰老人,家旁有一座“老八路坟”,是解放战争时期留下的一座无名烈士墓。60多年来,每到清明时节,张家老小都会带着祭品到烈士墓前祭奠、培土、清扫。得知政府实施“慰烈工程”,张一峰老人便向地方民政部门提出申请,送烈士“回家”。
东海县石梁河镇有19座烈士墓,长年浸泡在稻田里。在实施“慰烈工程”时,该县组织部、民政局、交通局等机关干部职工和个体工商户捐款30万元,在该县磨山建起了烈士陵园,成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慰烈工程”。邳州市采用上级支持、财政划拨、民政自筹的办法解决“慰烈工程”资金问题,慰烈工程开展以来,邳州已收到社会各界捐款700多万元。
各地通过“慰烈工程”,不仅告慰了烈士在天之灵、安慰了烈士后代,而且激励人们弘扬烈士精神,让烈士精神代代相传。 “小萝卜头”宋振中牺牲时才9岁,是共和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年轻革命烈士。为让世人永远铭记他,他的故乡邳州市八路镇投资800多万元,在风景秀丽的钜山脚下兴建了“小萝卜头”纪念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生动教材。
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周克玉上将得知实施“慰烈工程”后,特地打来电话表示,“慰烈工程”让逝者得以安息,活着的老兵的心灵也得到慰藉。
如今,江苏各地 “慰烈工程”渐渐成为红色品牌,许多大中院校、企事业单位把“慰烈工程”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各地纷纷组织活动,让群众在参观中感受先烈风采,在凭吊中陶冶爱国情操,使“慰烈工程”褒扬先烈、教育后人的功能得到充分体现。
又是清明时节,江苏各地的烈士陵园松柏苍翠、杨柳绽绿。人们在凭吊先烈、重温历史的同时,也为那些孤单多年的英烈“回家”而欣慰。英雄不朽,烈士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