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6日星期六

东莞转型之路:需壮士断臂 重在加工贸易升级

  

东莞转型之路:需壮士断臂重在加工贸易升级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管委会主任、羊城晚报社社长黄斌在论坛上发言。

  

东莞转型之路:需壮士断臂重在加工贸易升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在论坛上发言。

  羊城晚报社和东莞市委宣传部联办圆桌论坛,众专家就转型之路把脉建言

  ■新快报记者 骆智冕/文 羊城晚报记者 朱文海/图

  昨日,羊城晚报社和东莞市委宣传部联合举办了一场“聚焦东莞再造转型之路”圆桌论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等多位专家以及东莞知名企业代表齐聚一堂,为东莞转型之路把脉、建言。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管委会主任、羊城晚报社社长黄斌昨日参与论坛时强调,“我们关注东莞就是想将这样的品牌优势与东莞的实践优势相结合,形成东莞的舆论强势,使之成为全省落实‘十二五’规划推动转型升级发挥示范和典型作用。”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蒋斌,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羊城晚报社总编辑刘海陵,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道平等也出席了昨日的论坛。

  一扇门关闭,另一扇门也会打开

  蒋斌表示,坚持走产业转型升级的道路就需要有壮士断臂的勇气,牺牲一些原来依靠加工贸易支撑的高速增长。

  数据显示,东莞近年转型之路已出现了经济增长放缓的阵痛。2009年东莞GDP增幅仅为5.3%,去年增长10.3%,而从1980年开始东莞经济平均每年增长20%。巴曙松昨日表示,对东莞的转型应抱持乐观态度。广东的崛起并不是完全依靠低成本,这源自于有战略远见和全球视野的决策者、务实灵活应变的企业家和市场的开放机制,只要这些没有变化,就可以找到发展的道路。一扇门关闭,另一扇门也会打开,“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像劳动力成本上升就意味着居民的消费力会上升,这就在外需市场之外扩大了内需市场。”

  巴曙松认为,虽然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因部分产能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而放缓,但这为其腾挪出了一些社会资源和产业资源来支持新的产业发展,辐射力反而会更加强大。

  加工贸易要存量优化、增量选优

  专家们认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国内传统外向型企业和制造重镇多年来的问题,在现在通胀压力和用工荒的压力下,突围更加迫切。

  省委政研室副主任陈子季认为,说转型升级就要意识到加工贸易在东莞所占的比重和现实情况,在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转型升级就是在加工贸易中优化存量,在增量中选优。分享到:

  省委党校副校长陈鸿宇也表示,“东莞模式”的转型升级,核心就是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包含现有存量转型和通过增量推动转型两方面含义。像东莞的“大朗模式”,是通过数控织机的广泛应用,使大朗镇原有的传统毛织业转型升级;而“松山湖模式”,则是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松山湖园区的集聚,以高端产业的增量,来稀释传统的加工贸易产业的存量,从而推动全东莞产业结构的升级。这两种转型升级的路径不单立足于东莞的实际,取得显著的成效,对珠三角以至中国东部沿海地带,具有重大的先行和示范意义。

  转型升级要降低外来工进城门槛

  陈鸿宇同时强调,东莞作为试点城市,所承载的重任不仅仅是加工贸易的经济形态转型,更积极的升级探索是同步推进经济、社会、政府、市民四个转型。其中,市民转型是“东莞模式”的关键。政府推动市民转型是一个民生工程,要借助加工贸易转型的契机,推动文化教育事业。他称,“市民转型是东莞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政府转型的基石。”

  蔡继明也认为,东莞的转型升级涉及到社会和经济两个方面,而前者非常重要。现在的民工荒、劳资矛盾都与社会转型相对滞后有直接关系。而提升东莞真实的城市化水平,降低外来工进城的门槛,让外来工也居者有其屋,融入城市也是转型升级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