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0日星期四

中央与地方博弈“十二五”减排目标

  

中央与地方博弈“十二五”减排目标

  “十二五”期间,既要保持经济增速,又要节能减排,地方政府压力重重。

  争论一年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终于揭开谜底。

  上周六,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披露,“十二五”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确定为16%。同时公布的还有新增的约束性指标,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以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上升至11.4%等。

  这些看上去缺乏色彩的数字,将决定未来五年中国节能减排的走向,也将对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刚刚过去的五年,20%的单位GDP能耗下降指标已经让地方政府经历了“过山车”的过程———从忽略到重视,再到最后秋后算总账时怪招迭出。

  “十二五”期间的“16%”、“17%”这两个让各界关注已久的数字究竟是如何出炉的?其间又经历过哪些较量?

  “十二五”新方案

  2011年两会开幕前,各省的发改委、经信委(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主任们,拿到了一份并不陌生的任务清单。

  记者从权威渠道了解到,围绕未来五年下降16%的总目标,全国31个省份,以发展阶段的相似性为标准,大致被分为沿海发达地区、发达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几档,按类别分解节能降耗指标。

  其中,青海、西藏和新疆三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因为特殊性,其能源强度(单位GDP能耗)下降指标被定在了10%。同属西部的宁夏、甘肃两省份,目标定在15%。其余东、中部省区,则分担16%或者略高于16%一到两个百分点的降耗任务。

  自去年12月至今年两会前,国家发改委已两次发文征求地方意见。各省发改委、经信委主任拿到的最新名单,则是指标分解过程中最后一次沟通的结果。如各省无异议,方案一经全国人大审议通过,报送国务院后,将很快公布实施。

  “三上三下”的博弈

  其实早在2010年12月,希望采取更严厉减排目标的研究者就注意到,虽然能源强度总目标没有最终确定,但地方显然较早获悉国家单位GDP能耗下降的指标。

  去年12月,宁夏经信委主任王永耀一度十分焦急。他在等待国家下达的指标,以便计算本省内电石、铁合金等高耗能产品的产量。此前为了完成节能减排的任务,宁夏已将其支柱的高耗能产业停产三个月。

  当时,王永耀告诉记者,宁夏自己测算的能耗目标是2.1%,如果最终国家单位GDP能耗定在16%,会和国家希望宁夏承担的指标之间有很大差距。

  尽管都是先确定总降幅再分解到地方的路径,这一次与五年前分解指标的过程并不相同,从中央到地方都谨慎许多。

  “十一五”初期,国家发改委要求各地上报各自目标,由于不知目标带来的潜在影响,各省数据颇为“冒进”。以吉林为例,吉林开始之时报出了30%的降幅,当时国家发改委也并未对此提异议。至2008年“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时,发现完成无望,最终调整为22%。

  根据地方两会上公布的“十二五”规划,记者统计发现,在全国31个省份中,仅有湖北、内蒙古、西藏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源强度降幅具体目标,剩下的28个省份表述模糊。

  在关于“十二五”期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目标上,大部分省市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于碳强度的减排表示含糊,仅表示“将完成任务”或只字未提“碳减排”。只有湖北省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下降17%。

  权威人士透露,去年针对“十二五”规划的座谈会、专家会、地方座谈会,开了十几次。自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发改系统工作会议后,关于指标如何分解给地方,经历了“三上三下”。

  首先地方上报国家发改委一个指标,由国家发改委提出意见,返回地方一个指标,地方再次上报,国家发改委再提意见。两会前,地方再次上报指标,经人大审议通过后,两会后公布指标分解方案,各省再分头去做。

  “‘三上三下’就是中央和地方的博弈过程。”一位熟悉这种情况的人士解释说,地方第一次上报指标,难免藏着掖着,而国家第一次下达指标,因为考虑到地方会有反复,也不会亮出最后的底牌。

  中国能耗指标制定并非“自下而上”的过程,而是“自上而下”。在“三上三下”过程中,地方的执行困难确实被听取,但并未如愿争取到较低的能耗指标。以宁夏为例,去年底宁夏自己测算的能耗降低指标仅为2.1%,而实际将要承担的指标是15%,仅比全国指标低一个点。

  “‘十一五’(的能源强度目标)是政治决定,‘十二五’也是。讨论归讨论,决策归决策。”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评价道。

  (据《南方周末》)

  “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的指标如何出炉?地方如何与中央讨价还价,这种博弈怎么改变了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