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9日星期日

广东公开选拔厅局以下委任制党政干部常态化

广东7个地级以上市公选39个市直正职 广东7个地级以上市公选39个市直正职

  ■核心提示

  今年以来,多个中央部委和省市,面向社会公开选拔较高级别官员,数量上创了历年之最。

  公开选拔、差额选拔趋于高官化已成大势所趋。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多次擂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密鼓强音”,要求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力度。2008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在履职广东不久即启动了省市县三级联合公选百名厅处级领导干部。他在2008年初召开的全省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就是要扩大民主,让选人用人权在阳光下运行。

  1 “猛龙”才能“过江”

  干部职位不属于哪个地区所有,更不属于哪个部门所有。公选的推行大

  大改变了过去有些地方存在的“派不进”、“调不出”的现象

  10月27日,在惠州市公选中过五关斩六将,经过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等四道“大关”、九项程序之后,邹平生等3人终于被惠州市人大常委会分别任命为该市科技局、审计局、海洋渔业局局长。这三大部门共有42人报名竞争,差额率平均为14:1。

  “猛龙过江,‘公选’就是摆在‘猛龙’面前的一条大江!”现年46岁的邹平生籍贯江西,此前为惠州市科协主席。用广东话来说,是20世纪90年代初从江西一家国有企业南下的“过江龙”。

  “1990年,我决定南下广东发展。当时,我在广东一个人也不认识,却在一次公开竞聘中被任命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光电器厂副厂长。2002年,我参加惠州公选时,也是一个人也不认识,却得以胜出,出任惠州市科协副主席。规则公平、机会均等,这是公选最吸引人的地方。”邹平生说。

  惠州公选是广东也是全国2010年公选潮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多个中央部委和省市,面向社会公开选拔较高级别官员,数量上创了历年之最。党的十七大要求,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

  干部职位不属于哪个地区所有,更不属于哪个部门所有。公选的推行大大改变了过去有些地方存在的“派不进”、“调不出”的现象。广东省委组织部发布的信息显示,2008年省市县联合公选的百名厅处级领导干部当中,84人为外省籍。一半以上来自省外、市外单位。

  据省委组织部的统计,从2004年中组部颁布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暂行规定至2009年底,我省共公开选拔各级领导干部2000多名,另有2万名干部通过竞争上岗走上各级领导岗位。

  2 竞争选拔副厅突出人岗相适

  目的在于把优秀干部中“最合适”人选用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弱化简单

  以票取人导向,做到看票但不唯票

  11月8日,陈健、刘炜、贾绍明等今年竞争选拔产生的11名委任制的省直副厅级领导干部正式通过相关程序,走马上任。这是继2008年公选百名厅处级干部、2009年遴选38名副厅之后,再一次竞争性选拔副厅。广东连续3年竞争性选拔副厅,意味着广东竞争性选拔厅局以下委任制党政领导干部已经进入常态化。

  据了解,为体现公平,此次竞争选拔工作方案一经审定即向有关省直部门通报,做到了信息及时公开。各单位会议推荐前均提前公布选拔职位、数量、人选条件、程序要求等,做到信息完全透明。二次推荐前,提前将初步人选撰写的近3年述职述廉报告印发参会人员阅读让干部群众能够在深入了解人选德能勤绩廉情况的基础上提前思考、提前准备评价意见,做到信息充分对称。对人选条件没有年龄、性别和任职年限的限制,凡符合《干部任用条例》规定条件的干部都有资格作为人选进入会议推荐程序,做到条件平等不歧视。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竞争选拔,在民主推荐的同时单独进行“人岗相适度”的测评,目的在于把优秀干部中“最合适”人选用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弱化简单以票取人导向,做到看票但不唯票,改变得票在选人用人中的“权重”,减弱拉票动机。既有群众广泛参与的多轮推荐、测评,又有党组织充分酝酿的基础按民主集中制原则票决考察对象人选。据省委组织部资料显示,我省今年遴选的11名副厅级领导干部,均是各个职位综合总成绩排名第一的人选,公信度比较高。

  3 省内六市公选39个市直正职

  除了深圳、汕头、惠州、梅州、潮州、江门、阳江7个地级以上市之外,其他如珠海、

  肇庆、河源、云浮、湛江等市,也都面向全国或全省公开选拔处级领导干部

  今年11月25日,又一则来自深圳的消息登上各大媒体的显著版位。在今年8月公推选拔8名市管正局级领导干部、22名副局级领导干部之后,该市又拿出金融发展服务办主任、社会科学院院长、建筑工务署署长、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出版发行集团公司总经理等5个重要市直正职公推选拔。

  在此之前,无论是在学术圈还是在实际操作层面,在公选的适用范围上,什么职位拿出来竞争,什么职位不拿出来竞争,缺乏统一规定,各地做法不一。有的人认为,一些地方公选的多是妇联、工会、团委、学校等一些不被人看重的“冷门”职位。还有的人认为,竞争性选拔往往仅限于工作部门的副职领导岗位,可扩大到所有委任制领导岗位,“一把手”和选任制领导岗位也应积极探索、加大力度。

  公选局限在“冷门岗位”、“副职岗位”的惯例,广东有没有勇气打破?早在2008年公选百名厅处级干部时,就有人提出了这个问题。

  据了解,今年各市以竞争性方式选拔任用处级干部216人。其中,至少有7个地级以上市拿出39个重要正职公开选拔。其中,深圳拿出13个,汕头有9个,惠州、梅州、潮州各5个,江门、阳江各1个。这些职位既包括市属的大型企业正职负责人,又有重要的政府部门,还涵盖了重要的决策咨询机构负责人。除了上述7市,其他如珠海、肇庆、河源、云浮、湛江、茂名、佛山、东莞等市,也都面向全国或全省公开选拔处级领导干部。

  4 提名权向多元化延伸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扩大选人用人民主,建立健全主体清晰、

  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

  “工作这么多年,参加推荐选拔干部,还是头一遭!”今年7月,惠州市委办举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动员大会,在单位开车多年的黄师傅突然发现,自己和领导一样也有了提名权。

  “从副秘书长到办公室副主任、到科长们,再到所有普通干部、职工,包括司机大佬们和一般工勤人员,大家一起来打分、推荐干部。这样覆盖面之大、范围之广的干部推荐在办公室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惠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吴卫华在动员大会上如是说。

  不仅在惠州市委办机关内部,而且在整个惠州市,关心公选的人们也都发现,不仅有传统的组织推荐、领导推荐,而且还有群众推荐甚至是个人自荐。

  选拔干部的提名权逐步向多元化延伸,这也是目前广东公选中的普遍现象。前不久,梅州市在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时规定,可由县级领导署名推荐、组织推荐,但也可由个人报名、党员群众10人以上联名推荐。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最根本的关键环节,是如何实现选人用人的民主化。”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如是称。这一做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党的十七大指出,干部选拔任用要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民主”为“第一要义”。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扩大选人用人民主,建立健全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鼓励多种渠道推荐干部,广开举贤荐能之路,拓宽党政干部选拔来源。现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与攻坚”部位正在于此。

  5 大评委制成探索方向

  “大评委制”引起政界、学界强烈关注,被认为是在坚持党的

  领导下的可控民主,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

  “谁讲得实在,我就把选票投给谁!”在梅县石扇镇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投票现场,有40年党龄的该镇新东村村支书肖仕均以直白的语言表达了他对候选人的要求。

  “乡镇党委书记公推直选,所有党员群众都有投票权,那也就意味着所有的党员都是评委,每一位候选人都要接受他们的追问和质询。”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其实,早在2008年“双百”计划中我省即首创“大评委制”,由省、市的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职位所在单位的干部群众,省、市直相关单位的中层以上干部担任评委,最后6个测评环节的评委总数超过1万人次,被干部群众称为“万人选百官”。2009年公开遴选中,6900多名省政府工作部门的干部,在民主测评、结构化面试等不同环节履行了干部选拔任用的选择权、监督权。

  “大评委制”引起政界、学界强烈关注,被认为是在坚持党的领导下的可控民主,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省委党校副校长陈鸿宇指出,“大评委制”的优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评委来源更加广泛,结构更加合理,扩大了干部群众的参与面,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二是有利于更加科学、客观地评价干部,防止和克服“少数评委选人”的弊端,有效遏制“拉票”和“打招呼”等非组织行为;三是职位单位一半以上全体干部参加对考生的评价,客观上相当于进行了一次由所在单位干部参加的民主推荐,较好地与《干部任用条例》进行衔接。

  除了大评委制,我省在推行公选的过程中,还积极探索“全覆盖式”监督,努力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聘请媒体记者、“两代表一委员”担任监督员对公选全过程进行全方位、“零距离”的监督。

  “我们基层党员也要参与到监票过程中!”11月13日10时40分,在梅县石扇镇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投票现场,基层党员吴川武提出了他的意见。他的提议得到了该县公推直选领导小组的采纳。

  “大会监票人员除了县纪委工作人员和镇机关党员外,再加上基层党员,更能体现选举结果的公平、公正。”吴川武表示。

  6 过公选关之后再过实践关

  我省通过竞争选拔产生的领导干部整体成长情况良好,说明大多数

  公选干部,过了“考试关”还能再过“实践关”

  尽管考试是一种让人看得见的“公平”,易于为人接受。但是,公选难免会让一些“考试专业户”得利,如何克服单靠一张试卷、一堂演讲“论英雄”的弊端?这些都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难以回避的问题。

  我省的公选实践表明,不简单地以考试取人、选票取人,综合笔试、面试、述职演讲等传统手段,人机对话、情景模拟等一些先进的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可有效地避免测评结果的片面化。

  总体看来,我省通过竞争选拔产生的领导干部综合素质较高、整体成长情况良好,群众认可度较高,有相当一部分已得到提拔、重用。说明大多数公选干部,过了“考试关”还能再过“实践关”,经得起考验。

  根据省委组织部公布的信息,2000年—2003年公选的63名副厅级领导干部中,已有17名提任正厅级领导职务、7名得到重用,担任地级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省直单位党组副书记等,提拔、重用合计占总数的38%,比同期晋升副厅级领导职务的其他干部高出28.4个百分点。

  评论

  加大竞争选拔干部力度乃大势所趋

  竞争选拔,是选贤任能的有效途径。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措施中,也最为干部群众所认可。我省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创新,切实加大竞争选拔干部工作力度,不断完善选拔方式,提高选拔质量,促进竞争选拔干部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真正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公平竞争的平台。

  这些年来,省委推进竞争选拔干部的气魄非凡,力度确实很大。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亲自倡导下,2008年我省实施了“双百”领导干部人才计划,2009年结合省政府机构改革公开遴选38名副厅级领导干部,今年省直部门又以竞争方式公开遴选了11名副厅级领导干部。在省委的推动下,21个地级以上市普遍开展竞争选拔县处级领导干部工作。对此,中央有关领导同志给予了充分肯定,社会反响很好。

  回顾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广东的公选开启了中国潮流。1983年初,一个名叫乔胜利的年轻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报名参加蛇口工业区班子的公开选拔。刚由一名普通干部提拔为工业区劳动服务公司副经理不足两年的他,竟然被破格提拔为工业区党委副书记,成为改革闯将袁庚的助手。当他报名时,他可能没有想到,由此开启的公选潮将加速蔓延和传播,成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大趋向。

  在“蛇口冲击波”之后,广州、深圳等地积极探索,开始采用组织推荐与群众推荐相结合、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等方式竞争选拔领导干部:1997年广东首次公开选拔副厅级领导干部,在全省范围内选拔了省教育厅副厅长等副厅级领导干部。1999年3月,中组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通知》,广东进一步大胆创新竞争选拔。特别是2000年机构改革期间,省委、省政府工作部门处级领导职务“全体起立、重新洗牌”,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声势大、范围广、影响深。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多次组织副厅级领导岗位的公开选拔。2008年,在公选百名厅处级领导干部中,广东首创“大评委制”,在全国引起极大关注。而早在1985年5月,深圳蛇口工业区管委会差额选拔,第一届管委会7名成员中,有3位老同志被选票无情淘汰。这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差额竞争产生的领导机构,为竞争选拔任用干部提供了初期经验。

  进一步加大竞争选拔干部力度乃大势所趋,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和干部群众的意愿。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均要求进一步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中央印发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每年新提拔厅局级以下委任制党政领导干部中,通过竞争性选拔方式产生的应不少于三分之一。

  完善制度、扩大范围、增加数量,是加大竞争选拔干部力度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要把量的扩张与形式的多样化结合起来,在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公推公选、公开遴选、“两推荐一述评”等多种选拔方式,在各种形式的比较、借鉴中进一步提高竞争选拔干部工作的水平。

  本版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周志坤 通讯员 岳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