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国云 著
金城出版社 2010年12月
当市场化的氛围笼罩着文学领域,现实题材的严肃创作愈发艰难了。当代小说家始终面临着双重困境:既要在观察社会现象时保持洞察力和敏感度,又要在“小说已死”的舆论困境中抵抗写作意义的虚无。然而,诸如此类的问题却并不对梅国云的创作生活产生影响,在持续而坚忍的书写中,他以强烈的问题意识贯穿其间,坚守着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中的伦理面向——以笔为旗与介入姿态。
梅国云小说《第39天》以“转业”为话题,通过塑造牛大志这一形象,反映了转型时代的军队与社会生活场景。在梅国云的叙事中,以个体与社会的冲突为主线,不断将人物抛掷于生命的悖论情境。于是,以精神分析承载社会批判,梅国云的小说创作成为现实主义传统的一个新的注脚。
军旅生涯为梅国云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精神向度和丰富的情感资源,他对部队的认识也是深刻到位的。转业到地方,尽管工作性质发生了变化,但他对部队某些方面的关注程度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得到了加强,那就是他的军旅小说创作。在被安排转业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一气呵成完成二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第39天》创作。
小说《第39天》描写一位由特勤中队长岗位上转业的大学生干部被安排转业后的39天生活经历。主人公牛大志,一个来自农村的青年大学生干部,满怀一腔热血来到军营,但由于个性的张扬,在军营打拼了九年之后,被安排转业。就在牛大志离开特勤中队长的岗位后,作者通过精心“安排”,“发生”了一系列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先是牛大志为了解救人质而枪杀自己的亲叔叔,再到为了躲避枪杀叔叔的“罪责”,在火车上巧遇恐怖分子林广进,从而制止了一起精心策划的恐怖行动。作者的这种精心“安排”,既超越了读者意料,又在小说矛盾冲突和情节发展的情理中,反映了作家对小说艺术的把握能力。
《第39天》超越了“转业”这个话题,进而超越了军旅小说的框架,展示了转折时代转业军人牛大志的个体孤寂,他艰难的身份转换和历史困惑,这是个体面对的难题,也是时代面临的难题。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个失败者,梅国云以这一无可辩驳的个体存在,以虚构的方式提出了一个严肃的社会命题。这是作品人物承担的社会意义,也是作家写作的社会责任。越是文风浮躁奢靡的时代,我们越是需要平实朴素的作品。
《第39天》以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对这一时代流行风潮进行反抗和折返。梅国云的写作再次证实了小说与历史之间的隐秘联系,他的小说创作是现实主义传统的一个新的注脚。 莫彬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