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风景区成立60周年纪实
谈到东湖,游人首先想到的,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湖面约为杭州西湖的6倍、北京昆明湖的16倍。
东湖之美,首先是壮美,是因大而美。33平方公里的湖面浩瀚壮阔,110多公里的岸线逶迤交错。
东湖之美,又美在植被之富雄。环湖有峰34座。上万亩山林林木葱郁,雪松、水杉、池杉、樟树等植物共396种300多万株。
东湖梅园为江南四大梅园之首,东湖是中国荷花研究中心所在地。
东湖樱花园与日本泓前、美国华盛顿齐名,位列全球三大赏樱胜地。东湖风景区鸟类众多,其他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个中美丽,不乏色彩斑斓与天籁之音。
楚庄王击鼓督战,屈原行吟泽畔,刘备磨山祭天,李白放鹰赋诗,岳飞读书起兵,朱元璋之子月下吹笛,太平天国九女抗清,闻一多妙笔改珞珈。
毛泽东44次住东湖,居住时间仅次于中南海。
历史文化一次次划开东湖碧波。
改革开放数十载,中外游客更多地接触东湖,惊艳且叹息:世界级风光,却不是世界级旅游地。
武汉人自己也常拿东湖比西湖,翻出朱老总当年诗句,哂一哂“东湖暂让西湖好”,期盼“今后定比西湖强”。
期盼到如今,东湖地平线上升起曙光。这曙光,来自两大壮举:
投资158亿元,构建大东湖生态水网。
投资近百亿元构筑“欢乐谷”,以此为绿色开发第一步,建设大东湖景观,打造大东湖旅游品牌。
本版总策划 石大鸿
秀美东湖展蓝图
八景三园筑5A
本报讯 (通讯员 张治平 李勤胜)新修编的东湖风景区总体规划已绘出“十二五”蓝图:未来5年,东湖将重点发展八大景区、三个园区,力争整体升级为国家5A级景区。
东湖风景区规划总面积81.68平方公里,分为风景名胜区、利用区两部分。
在总面积为61.86平方公里的风景名胜区中,主要发展休闲观光、欢乐度假、科普教育等为主要功能特色的旅游产业,具体细分为八大景区。北部白马、落雁景区将依托华侨城欢乐谷项目和落雁的良好生态,打造成动静相宜欢乐区;南部磨山、喻家山景区将依托现有的梅园、樱花园等植物专类园,打造成特色花卉观赏区;东部后湖、吹笛景区将依托森林、湿地景观打造成田园风情养生区;西部听涛、渔光将依托规划中的“凤来岛”湖面,开展水上体育、艺术展演等活动,形成独具特色的滨水演艺区。
在总面积为19.82平方公里的综合利用区内,通过城中村改造,形成观光农业、无污染制造业、旅游服务业的新产业格局。总规确定的三园(物流园、创智园、生态总部园)正在建设,部分已建成。
与上述布局相关联,5年内,景区二环线外的10个村将完成改造。此举将引导部分人迁出风景名胜区,景区内人口得到控制;减少景区内房屋建筑面积,腾退原居民点土地。通过城中村综合改造,土地集约利用,东湖将形成以乡村生态休闲产业为主的六个各具特色经济片区,提高居民经济收入,彻底解决居民的居住、出行、医疗、教育、社保等保障问题。
管委会负责人介绍,“十二五”,东湖要争创国家5A级景区,以应对高铁时代的旅游业竞争。硬件方面的举措包括:建设东湖风景区边缘换乘中心,完善与城市交通的接驳;大力发展景区旅游专线车、电瓶车、观光巴士、自行车,形成低碳游览交通系统;完善水陆交通的衔接;合理配套系统化的市政基础设施,改善游客及景区内居民生活质量;根据景区规划游赏特色,在八大景区内均衡布点,增设和改造各类旅游配套服务设施。软件方面的举措包括利用电子门票、一卡通等手段,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健全景区安全、培训、投诉等各项制度等。
未来5年,东湖风景区将进一步做好水文章,优化植被景观,改善环境水平。到2015年,景区游赏绿地较现状增长1倍,达13平方公里。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指标原则上削减10%,力争使风景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2级标准。 “十二五”期间风景区的环境噪声白天不高于55分贝,夜间不高于45分贝。
坚持不懈地生态保护,利用挺水植物改善东湖水质
坚持不懈的生态保护
东湖,是大自然馈赠给武汉的瑰宝。老人们爱回忆:当年,湖中游鱼可数。
东湖,曾地处武汉的东郊,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演变为“城中湖”。城市化的发展自有代价,环湖一度出现100多个排污口,污水日夜不停地流向东湖。
早期,武汉投入巨资治污,只是治污追不上“制污”,东湖水质令人痛心地从三类下降为劣五类。
根本性的反转,发生在近年。
2009年,专业人士调查发现,东湖主湖郭政湖出现荇菜。“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这种古已有之的水生植物,以小小的黄花和摇曳身姿,结束了东湖因污染不长水草的历史。
当年,东湖整体告别劣五类水质,最大子湖更是上升到四类。原因是,坚持不懈的截污收到了基本成效;东湖管委会对周边的整治和保护措施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未来,百亿巨资建设大东湖水网,将更进一步提升水质。
百亿巨资建设大东湖水网。2009年5月4日,国家发改委批复大东湖生态水网实施方案:在43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2年内投资158.72亿元,以江、湖、港、渠组成庞大水网,将东湖、沙湖、杨春湖、严西湖、严东湖、北湖6个主要湖泊连接,通过水体生态保护与修复,改善水生态环境,构建国内独具特色的大东湖生态水网。
通江连湖后,从长江引来的活水将进入水网,在循环中逐渐转化湖泊的水质,再辅以水体生态修复,整个大东湖水网的水质将得到改善。专家说,未来的大东湖,水质基本能达到三类水平。
自1984年以来,东湖截污、清淤持续进行,26年来,总投入数以十亿元计。
如今,大东湖水网,12年将投入100多亿元,其治污与生态修复的投资力度前所未有。
这种力度,源自前所未有的理念:从点上治污向区域综合治理跃进。
东湖在6个湖泊中的核心地位,决定项目启动首选东湖与沙湖连通道建设。
2009年5月项目开工。未来,截污、清淤、连通、修复,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将走过“四步曲”,形成四个层次的水生态系统。
以六湖为景观核心的生态系统。
以湖泊周边绿化景观及湿地景观为生态基础的生态系统。
以连通湖泊的各类港渠为生态廊道的生态系统。
以外围山林、城市公园、大型绿地交织而成的绿色生态系统。
武昌六湖地区将成为集风景旅游区、滨水景观区、生态保护区于一体的湖泊生态湿地群。
东湖的治污护湖工作,伴随着大东湖项目的上马而加速:继建成龙王嘴、沙湖、二郎庙、落步嘴四大污水处理厂,日消耗入湖污水32.5万吨后,今年将完成东湖环湖全面截污。继市政府先后对水果湖、天鹅湖、郭政湖等水域进行清淤之后,今年,风景区投入1000余万元对麻布塘、石灰凼子水域进行清淤和生态修复工程。
体制理顺,20年沉疴一朝解除。2006年6月1日,在湖北省委、省政府支持下,武汉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下,历经近一年的酝酿、筹备,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委会正式成立。
在东湖管委会成立之前,风景区长期实行的是一种条块分割、职权不清、多头管理的管理体制。这也是我国几乎所有风景名胜区正在遭遇或者曾经遭遇的同样困境。
东湖风景区原规划面积有73平方公里,而原东湖风景管理局行政管辖面积只有34平方公里,其余为周边区管辖。规划面积与管理局行政管辖面积不一致,加上管理局只有公安、规划土地和环保三个垂直分局,职能先天不足,风景区规划范围内又有不少中央、部队和省属单位,管理局更是“鞭长莫及”,多种因素叠加,形成东湖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多头管理局面。这种局面,严重影响生态保护、景区建设和旅游服务工作的正常进行。
省市下决心体制创新,使东湖风景区管理上得以根除积年“病患”。
重新划定管理区域。原东湖风景区规划范围内的面积和与之相连的部分区域,原分属洪山、武昌区的34个村、场、社区和单位一次性划归管委会托管,管辖面积扩大到82平方公里。
重新制订《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条例》,修编东湖总体规划。生态保护纳入法制化。目前《条例》已颁布实施。《总体规划》也已获上级部门审查通过。
而今,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委会作为武汉市政府派出机构,统一行使东湖风景区的规划和管理职能,并承担该风景区的规划、保护、管理和开发建设工作,以及景区内民政、科技、财政、国有资产、社会治安等相关的经济社会管理职能,全景区“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利用”从体制得到保障。
2008年,新的管委会领导班子提出了发展旅游产业,实现景村一体化的发展思路。风景区管委会将景区建设与景中村改造有机结合。村民居住环境改善,增收也有了新途径。这种共享发展的和谐局面,进一步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
全民护湖,史上最大规模行动展开。上月,护湖志愿者最后一次东湖巡湖行动结束。一个月间,分5次行动,这些热心市民用脚步将100多公里的东湖岸线丈量了个遍,检查排污口,寻找沿湖管理缺项漏项。
对护湖志愿者的行动,风景区管委会全力支持配合。
今年,在市政府倡导、媒体动议下,全市群众性护湖运动蓬勃展开。东湖出台了措施,安排了专人,与志愿者进行衔接,及时解决或协调解决发现的问题。管委会觉得,这种群众与管理部门的互动,有助于东湖的长治久安。
建章建制,做好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调整景区植被布局,增加植物品种;严查违法,重拳出击打击破坏风景资源的行为,依法关停取缔了严重污染景区环境的小造纸厂、小洗矿厂和砖厂,改造或拆除燃煤锅炉……保护东湖,外有机遇,内有干劲,决策层和全体职工恪尽职守,守护生态,风景区环境质量大大提高。目前,景区森林覆盖率由五、六十年代的70%上升到87%,植被覆盖率达82%;声环境质量符合0类区域(疗养区)昼间标准;大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总天数均值为85%。
东湖水质改善后的落雁景区生态景观
本报讯“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此诗为证:早在唐代,武汉就有梅花的分布,而且作为庭院观赏树木加以运用,梅花栽培和观赏历史悠久。
武汉处在中国梅花的自然分布中心和栽培中心,也是中国梅花研究中心,武汉还是国内最早以梅花为市花的城市。
改革开放后东湖举办了20多届武汉梅花节,形成全国影响。
近日,列举武汉在梅花研究、栽培等方面的优势,梅花专家毛庆山、杨艳芳、涂爱萍等撰文提出,我市正从中国的梅花自然分布中心,向“中国梅花之都”迈进。下步,东湖在打造武汉 “梅花之都”,壮大梅花产业的行动中,必将起到主导作用。
从2010年起,东湖风景区会同国家发改委、大连万达集团共同打造东湖梅园,到2015年,将增加投资和融资数亿元,使东湖梅园面积从现在的800亩扩大到2500亩,增加休闲度假设施和影视院、梅花书画院等设施,形成以菱角湖为中心,以梅花为主题的产业基地。
东湖梅园的新一轮发展由此起步。首批“五个一”项目已起步:一个古梅园,一个梅花书院,一个度假村,为东湖梅园创作一首歌、一部影视作品。东湖人从全国各地收集古梅、古腊梅158株,建成全国首家古梅园。
1991年,中国梅花研究中心在磨山成立。东湖风景区负责人说,今后,这个中心作为中国最好的梅花教学科研基地、国际梅品种登录重要基地、中国梅花技术交流中心的功能将进一步强化。
东湖有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品种最多、品质最优的梅花品种资源圃,保存了中国观赏梅花90%以上的品种。计划到2015年保存梅花品种从现在的309个增加到400个以上,覆盖世界梅花品种的九成以上。
改革开放以来,东湖风景区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使东湖梅园从上世纪50年代的苗圃地发展成为梅花树木15000余株、品种300多个、展馆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江南名园。
5年建设新梅园
东湖冲刺梅花产业基地
坚持不懈的生态保护。东湖子湖——庙湖大规模清淤截污工程启动
东湖大,东湖美,无人质疑。但自然风光,并非一个景区能成就为名牌的全部。
高铁时代,东湖怎么吸引游客,发挥这一生态瑰宝在武汉旅游业中的龙头和带动作用?昌盛时期,东湖又怎样弥补自身文化内涵上的“先天不足”?一代代东湖人,苦苦思考和追索着答案。
2009年,东湖旅游品牌打造获得历史性突破:欢乐谷奠基;梅花产业基地项目启动。
在风景秀丽的东湖边,引进一个象迪斯尼乐园那样的主题公园,景园互动,以足够强大的辐射力把整个武汉旅游乃至区域经济带动起来。在四季有花的磨山山峦中,如何把花卉观赏纳入文化建设,形成新的产业形态?这是武汉人多年梦想。
如今梦想成真:华侨城集团在东湖北岸开建大型文化旅游综合项目——武汉东湖欢乐谷。这一项目以“欢乐谷”主题公园为灵魂,最终将形成投资近百亿元的多业态、大规模、高品质的文化旅游综合产业区。
2009年,深圳欢乐谷为华侨城集团创造了过亿元利润,入园人数居国内主题公园行业单一景区入园量之首。新华社曾专题聚焦这个中国人原创的主题公园品牌,宣布欢乐谷跻身世界主题公园产品前八强。
诞生于南国的“欢乐谷”此番移植东湖,专家们相信,它必能发挥强大的品牌吸引力,招徕巨量游客,成为中部六省旅游增长极。
武汉各界认同这一预期。东湖欢乐谷尚在襁褓之中,青山、武昌的房地产商已迫不及待地将之写入楼书,打上广告,视为重大利好。
去年,着眼“欢乐谷”的产业带动和人流疏解,市委、市政府慎重研究,批准东湖风景区管委会的请求,变更地铁4号线走向,增设欢乐谷一站。
“欢乐谷”项目并非一蹴而就。3年多来,东湖管委会审慎选择,与华侨城进行了多轮商谈,终于在确保东湖水面不占一分一厘的前提下,于2009年签署了合作协议,启动了这一个东湖发展历史上最大的外来旅游投资项目。
与“欢乐谷”并重,梅花是东湖打造旅游品牌的另一个“引擎”。
多年前,本地媒体曾就武汉与南京对比,感叹武汉梅花科研好则好矣,娱民和“吸金”功力上却稍逊一筹。今年2月,在观看了东湖梅花节的开幕晚会后,媒体赞叹:起点高,气魄大,让人惊喜。这台节目由东湖风景区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巨星云集。
东湖梅花节是武汉重要的年度文化盛事,迄今已有26年历史。2010年的这一届在规模及影响力上都远胜往届。梅园改造扩容,建设了古梅园,征集了梅花题材的歌曲和剧本,筹划了梅花美术馆。梅花节开幕当天,大连万达宣布将累计捐赠5600万元,连续五年对武汉梅花文化产业进行投入。
通过梅花节,东湖风景区品牌节庆活动的市场运作能力得到全面检验,也得到一次全面提升。
经营好大项目,储备长远发展能量的同时,从2008年开始,东湖管委会发掘传统优势,翻新赏花游,做强经典产品,收获现实生产力——民俗文化艺术节、樱花节、牡丹花会、屈原暨端午文化节、夏日异域沙滩风情节、荷花节、金秋园林艺术节……基本月月有花,季季有节。
今年,樱花节最高单日收入81万元,超过前三届樱花节收入总和。牡丹花会在连续举办6届基础上,收入首次突破100万元。今年各项节庆活动接待游客人数均比往年增长,平均增幅达30%以上。
一年前,武广高铁开通,临近杨春湖的东湖占据地利。管委会超先筹划,迎接重大机遇的到来:
与社会力量合作,建设亚洲棋院、水云乡、东湖会等集休闲、娱乐、餐饮、论坛于一体的休闲会所;自筹资金,建设满足游客需求的农家乐餐饮一条街;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改建、新增景区公厕;新建、改建景区道路,统一规范管理湖面游船;借助全国最大地方援建藏族学校——西藏中学正式落户景区的契机,风景区启动民族风情街建设,打造集民族餐饮、住宿、娱乐、商业于一体的特色旅游项目。
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做好软硬件配套建设,东湖风景区全面完成和提升旅游服务能力,抓住了这一百年难遇的历史机遇,创造了单日接待142个“高铁”旅游团纪录。
2009年,东湖风景区接待游客量400多万人次,居全省A级旅游景区之首。今年,发展势头更加强劲。
坚持不懈的品牌打造
东湖梅花节
东湖牡丹花会
东湖楚文化节
打造华侨城“欢乐大中国”关键一环
东湖“欢乐谷”
引进全球最先进游乐设施
严格管理,落实责任,使东湖万亩森林得到良好保护,发挥着城市绿肺的作用
从30年前的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到20年前的首批“全国AAAA级旅游景区”再到2009年获得“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东湖风景区一直是业内的骄子,武汉的宠儿。
当今,武汉重新成为国家战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东湖自主创新国家级示范区等纷纷落户武汉。城市发展机遇的每次降临,都为东湖更快发展带来机遇。
超前准备,抢抓机遇,与武汉共荣,这是东湖人的本份。东湖人仍在冥思苦想,怎样才能在60年不断奋进的基础上再创辉煌?他们谋划:要形成“东有产业园,西有戏水区,南有大梅花,北有欢乐谷”的旅游品牌布局,其中戏水区,他们已在招商引资,力求在与城市接壤的区域与城市互动;他们力促:在市政府和东湖高新支持下,建设东湖湖底隧道,剥离景区过境交通,彻底改变进出难的瓶颈制约;他们憧憬:在湖水洁净、连通后,形成一船游遍大东湖的格局,使东湖这一“人间瑶池”的水景为更多的游客所分享。
东湖人有决心,在未来的日子里,倾注所有的智慧、勇气和激情,实现率先崛起。 “十二五”,东湖风景区将向“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目标坚定迈进,全力迎接这个属于东湖的时代的到来。
展望未来:四大功能区共铸辉煌
东湖荷花节
东湖风景区成立至今,已整整60周年了。期间,东湖经历了三次集中景观建设,为今天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海光农圃”摇身变
早在唐宋时期,东湖已被文人墨客称为风景胜地。史载:“东湖在县东四里,湖上有东园,为近城登揽之胜”。
1930年,武汉民族资本家周苍柏投资修建了集苗圃、桃林、米坊、香坊为一体的“海光农圃”,供市民休闲娱乐。1949年,周苍柏将“海光农圃”献给国家,得到周总理批准。中南军政委员会接收后将其更名为“东湖公园”。
1950年12月2日,中南军政委员会改“东湖公园”为“东湖风景区”,成立东湖建设委员会,以陶铸为主任委员,负责东湖风景区的建设。不久,委员会下设东湖风景区管理处,首任处长是万流一。
东湖开发和建设历经五年,到1955年初步完成,可谓新中国一大创举。东湖现有的可圈可点建筑,多建于那个年代。
风雨飘摇二十年
自1958年后,人们在东湖大量围湖造田、养殖、筑路,风景区资源被分割,管理也分散。到1977年,东湖风景区建设基本停顿,囿于小修小补。
改革开放迈大步
上个世纪80年代起,东湖规划和建设迎来又一个高潮。启动了楚文化游览区建设。建成了梅园、樱花园、盆景园、杜鹃园、竹园等专类园和中国荷花研究中心。磨山、听涛景区配套了湖滨客舍、梨园广场等设施。上世纪90年代,投资上亿元,我市实施东湖环湖景观综合整治,完成了沙滩浴场等工程。总投资5700万元,实现落雁景区对外开放。
1995年,《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996——2010)》出炉。《武汉东湖湖泊保护条例》和《东湖风景区管理条例》相继出台,为风景区的管理、保护和发展奠定了法制基础。
经过上世纪30年代、50年代、改革开放这三次大规模的规划与建设,一个享誉海内外的东湖名胜风景区风采显现。
撰文 钟国
东湖简史
辉煌六十年 三度展画卷
本报讯(通讯员黄小林)东湖之滨,欢乐谷大型主题公园正在建设。这个主题公园是华侨城集团在国内打造的第5个欢乐谷,也是这家大型央企第二轮全国战略布局的开局之选。
昨日获悉,东湖欢乐谷将在高科技的支持下,使用新动力、新材料、新功能的器械产品,计划引进50多项全球最先进的游乐设施。亚洲首座双龙木质过山车、国内最大的人工造浪沙滩、三屏4D影院等,都将亮相江城,塑造出更加惊险、更加安全、更加丰富的生态娱乐新体验。
以欢乐谷为核心,由深圳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华侨城房地产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武汉华侨城项目选址国家生态风景区东湖北岸建设,占地约3167亩。此项目包括欢乐谷主题公园、独立水公园、开放式的都市娱乐休闲区、主题酒店和主题社区。
东湖以水为魂。立项之初,武汉华侨城即明确承诺: “不改变一寸东湖湖岸线、不占用一寸东湖湖面、全力提升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最终武汉华侨城将建成集主题公园、都市娱乐、主题酒店、人文居住于一体的“全新生态旅游示范区”。
自2004年以来,省、市政府多次邀请华侨城集团来汉投资,填补武汉市乃至华中区域大型主题公园空白。对于华侨城而言,武汉是“东南西北中”战略的居中所在,构建“欢乐大中国”的关键一环,武汉华侨城落户武汉将进一步完成“欢乐大中国”的布局谋篇,强化华侨城中国旅游第一品牌的地位。
2009年12月26日,武汉华侨城大型旅游综合项目正式奠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