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将乌蒙片区的扶贫工作写进了工作计划中,对于积贫的乌蒙山,这是个福音。而将第三届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论坛放在昭通举行,则可视为这一工作在深入开展之前的一种可行性探讨。昭通地处乌蒙腹地,其贫困人口占云南省比重极大,解决这一地区的扶贫问题,完全足以在全国同类型地区树立标杆,因此,其扶贫模式的可复制性研究便显得极为重要。昭通当地有关人士一直在强调“昭通模式”,而这一模式具体操作形式似可归纳为两种:政府牵头的整体推进和民营资本引入后的理念变化。
昭通市鲁甸县的小寨乡,是政府牵头“整乡推进”的范本。这个乡地处平坝中的山区,地理环境的劣势和传统的乡土闭塞观念一直阻碍着全乡人的脱贫致富。这是个全国著名的“樱桃之乡”,但过去即便是这些个大味甜的樱桃远销异地,尝味者也未必知道美味的产地。整乡推进的关键,在于政府牵头,在资金和发展模式上优先保证,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在外联内引中完成对当地资源的整合和价值的转变。小寨乡经过多年努力,在2009年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当年政府投入资金6100万余元,对这个身处山区的乡村进行了全面改造。在技术引进,产品出销和当地生活环境改变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是这个积弱积贫的乡村模样大变。目前这个乡农民人均收入每年已逾2000元,按计划,在2011年这个数字将达到5000余元,这一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整乡已脱贫渐至小康。据曾在这个乡当过大学生村官的王小婷(音)介绍,目前小寨的樱桃之乡美誉早已远近闻名。每至仲春,远至昆明,四川宜宾,近到昭通和鲁甸附近各县的人纷至沓来,踏青消闲遍尝当地美味,“樱桃节”的影响力逐年增加,大幅度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这个乡的脱贫意义在于:即使在昭通当地也属闭塞落后的地区都能实现这一点,整乡推进在其他地区的实施便没有失败的道理。困扰这一模式大规模复制的唯一障碍,是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而解决这一问题,无疑来自于大量外来资本的合理进入。
在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教授的观点中,从根本上解决扶贫问题有几大关键,其中一点,是合理利用当地民营资本,将本地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有机结合。鲁甸县桃源乡的鸭子塘村,可以看做这一观点的注脚。当地的昊龙集团资金雄厚,其最初的生存发展本来就依赖于当地的矿产和劳动力资源。在企业发达后,政府与这个民营企业紧密合作,将昊龙的经营管理概念引入农村发展。昊龙出资,农民以土地入股成立新型农村合作社,这种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完全是现代化的公司化运作,而民营公司出资首先改善的便是农民的生活环境,农村劳动力有了用武之地,而出资公司利用这些资源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获得发展,这同时带动了当地农村经济,农民的脱贫致富也便有了保障。这是这种形式的理想状态,从目前鸭子塘村的发展状况看这一趋势已初现端倪。
无论是小寨乡的“整乡推进”或是鸭子塘村的民营资本引入后新农村合作社建立,两种模式至少从目前看已有初步效果,这一模式的推广有待条件具备后逐步进行。这两大典型已是昭通扶贫措施成果体现,尽管作为可复制模式推广尚需时日,但至少,这两种模式在可行性上已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云南网记者 张枫 昭通报道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