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近隆冬,窗外天寒地冻,屋内暖意融融。在棚户区住了50年的辽宁抚顺煤矿退休工人王文章,谈起上楼后的感受,笑容满面,如沐春风:“做梦也没想到能住上这样的好房子,生活真是一步登天哪!”
2005年以来,短短五年时间,一次规模宏大的惠民行动,让辽宁45万个家庭、155万人告别低矮脏乱的棚户区,乔迁宽敞明亮的新居,让“棚改”成了辽宁的流行语,让“上楼”成了人们心中最温馨的记忆。
翻阅辽宁这五年,“科学发展”是“关键词”,“惠民利民”是主旋律。
“一号工程”
彰显执政党核心价值取向
棚户区是资源型城市的特定历史产物。刚从三座大山下站立起来的新中国,急需大量煤炭,于是千军万马开进矿山。抚顺、阜新等7家中央所属煤矿企业,就为新中国生产优质煤20亿吨,滚滚乌金助推共和国的风火轮走进新时代,如今,百里煤海不见了,剩下的是连绵不绝的棚户区。
2004年,辽宁省人均住房21.6平方米,而棚户区人均仅有10.6平方米。“构建和谐社会,这就是最大的不和谐。”抚顺市莫地社区主任王雅君告诉记者:莫地沟是东露天矿开采时建的简易房,设计使用年限10到15年,结果,老百姓一住就是50年。2004年12月26日,刚刚上任12天的省委书记李克强来到莫地沟,当时气温零下29摄氏度。居民家的白菜冻成了冰疙瘩,房屋的裂缝能塞进两个拳头,细心的他看了附近的垃圾箱,连一片菜叶都找不到。
棚户区大都位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地方财力有限,加之地处城市边缘,商业开发价值低,改造棚户区明摆着是一笔“赔本买卖”。在全国各地一片火热的GDP竞赛中,用有限的财力去还历史欠账值不值?“历史遗留的问题,我们绝不能把它还给历史!”四天之后即2004年12月30日,在辽宁省委九届八次全会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李克强代表省委,向全省人民作出庄严承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完成全省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任务。
伴着2005年的和煦春风,一场惠及全省最困难群体的声势浩大的棚户区改造,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号工程”,在辽沈大地全面铺开。辽宁社科院院长鲍振东说,“筹集上百亿资金,一次性解决上百万人住房困难,这在辽宁民生史上是空前的,是省委、省政府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
“政府主导”
考量公仆责任意识和执政能力
城市建设和开发离不开市场,但市场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房价不断飙升的今天,确保低收入者居者有其屋,不仅考量各级公仆的爱民情怀,也考验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执政能力。
在棚户区,低保户占70%。据抚顺市调查,棚户区居民能拿出1万元的仅占全部住户的12%,拿不起钱的占65%。
彻底改造棚户区,政府责无旁贷。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棚改思路。“政府主导”就意味着巨大的资金投入,就需要政府调动方方面面的公共资源,挖掘各种社会力量。于是,政府补贴、银行贷款、土地出让金减免、腾空土地转让、商业用地开发等措施应运而出。
为确保困难群众都能住进楼房,辽宁出台了比经济适用房更加优惠的搬迁政策:拆一平方米旧房,还一平方米新房,不收差价;标准内增加面积,每平方米只交楼房造价的50%,即600元至800元。对特殊困难家庭,由政府出资建设小户型回迁房。对无力出资取得房屋产权的低保户,建设部分廉租房,供其居住。无力承担租金的,由房产管理部门记账,代缴租金。
棚改不仅是我们党为人民谋福祉的伟大实践,更是加强党的建设的砺石。为了让困难群众住上楼房,锦州市城建房屋拆迁安置公司副总经理汤吉敏病累交加,倒在了棚改现场;铁岭市房产局局长高维仁腿骨骨折,放进一尺多长钢板,仍然坚持在工作一线;阜新规划设计院副院长杨晓伟腰间盘突出,躺在面包车里赴沈阳汇报工作。从沈阳到抚顺,从本溪到铁岭,到处都是拔地而起的棚改新区,随同大楼一起雄起的,还有一长串新时期人民公仆的光辉形象。
棚户区改造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
从1987年起18年时间,抚顺市选择好地段,共改造棚户区74万平方米。照这个速度,要完成全市棚改,至少还需要80年。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从2005年至2010年,短短五年时间,辽宁累计改造棚户区1775万平方米,建设了2685万平方米的回迁楼,改善了155万多人的居住条件。
记者采访时,许多地产人士表述了一个相同的观点,那就是:目前辽宁地产价格在国内一直保持较低增速,与政府大规模投资建设低收入群体保障性住房有关。一大批面积不大、功能齐全的小户型,改善了房地产供给结构,起到了平抑房价的作用。
据有关部门测算,棚户区居民支出1万元左右,就能得到一处价值10多万元的楼房,个人家庭财产一下子增加了十几倍。
与财产的增加相比,棚改最大的变化是环境的改善。抚顺市房产局局长史有成告诉记者:通过棚改,仅抚顺就拔掉烟囱7万根,减少居民燃煤20万吨,减少烟尘排放2000吨,棚改新区之间铺设道路70条,人均新增绿地1﹒97平方米,棚户区居民一步跨越几十年,过上了现代化的新生活。
吉林姑娘徐晶花,打工时认识了抚顺小伙杨奎,本已到了谈婚论嫁年龄,可到杨奎家一看,哪有地方结婚?没有办法,二人只好在外面继续打工。搬进莫地社区后,这对相恋了8年的情侣,终于走进了新婚的礼堂。
棚改是民心工程、和谐工程,也是效益工程。通过棚改,土地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废弃土地连接成片,解决了长期困扰资源型城市的“城中有村、村中有城”的混乱状况。全省共腾空整理出26平方公里土地,在土地资源稀缺的今天,不仅具有极大经济价值,更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兴产业提供了广阔空间。
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市民、凝聚人心的桥梁纽带,然而,棚改前,绝大多数社区没有办公场所,四处打游击,社区功能大打折扣。为此,辽宁省委明确要求社区建设必须与回迁房建设同步推进,每个社区都要有一站四室:即社区服务站和社区办公室、医疗室、警卫室、活动室,社区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棚户区里日子长,扒了窝棚盖楼房;住上新房心敞亮,敲锣打鼓感谢党。”棚改拉近了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出身于教育世家的棚户区居民罗存颖由于对拆迁政策不理解,多次领头上访。搬进新居后,他意识到自己错了,很快成为支持社区建设的积极分子。据了解,2005年棚改第一年,抚顺市莫地沟、北厚、新地、古城四个社区就新发展党员40名,还有68名入党积极分子。
执政之要,在于安民。辽宁棚改用如椽巨笔,诠释了立党为公的执政理念,践行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仅建起了高楼大厦,也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树立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大形象。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