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5日星期日

台湾教授批判岛内“和平最大化统一最小化”思潮

  台海网9月6日讯 中评社今日发表了台北文化大学中山所蔡逸儒教授的文章,他在文中针对近来岛内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展开阐述,并提出岛内一些势力“和平最大化统一最小化”的思维是行不通的。

  文章如下:

  返台不久,就看到台湾各界仍在为变相的“统独”问题吵的不可开交。这次先是《联合报》先后来了两篇“可以不统一、不能不和平”,和两岸应该“共同创新目标”的社论,然后又有媒体刊称,台“教育部”有意将“国语改称为华文”,接着就是马英九接受媒体专访,说两岸开放速度稳健,不必再快。表面看来,这是几个单一、互不相干的议题,但连起来看,大家就可理解问题显然相当的复杂。这里面既反映了思维、也凸显了政策。不宜等闲视之。

  首先,一向主张“反独”,在意识形态及办报风格上多被视为是亲蓝媒体的《联合报》,如今居然提出类此主张,大家应可看出台湾社会仍在往异化的方向发展。从体谅的角度出发,这是报社为了求取生存,不得不反映部分亲绿民意,但如果从负面来看,如果连蓝营媒体都已有如此观点,“避统”唯恐不及,把“和平极大化、统一最小化”,刻意强调过程,有意避开结果,这和国民党当年有谓“台独”为选项的广告说法有何不同?对此发展现象,不知大家还能得出何种不一样的结论?

  这里面至少反映出:

  一、十多年来,李登辉、陈水扁二人“去中国化”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两岸分隔日久,整个台湾社会主流思想与价值的转变,更多的人已经错把两岸分隔的现状视为理所当然的常态,这和马英九当局只谈“九二共识”中的“各自表述”,不碰一中问题,拒绝回应北京的一中原则与框架问题,强调“不统、不独、不武”的主张遥相呼应。长此以往,连主张维持现状的声音都有进一步弱化的可能,未来的台湾恐怕更是只有追求“独立”的自由,没有主张统一的空间。

  再谈“国语变华语”的问题,此事一经媒体批露立刻引发争议。“教育部”的回应是,课程实质内容完全没有变动,华语用法只是为了统一名称罢了,听来好像都是大家在无事生非、庸人自扰。但是许多人不免仍要怀疑,“教育部”中是否有人想用暗渡陈仓的方式,以渐进、不着痕迹的办法,来继续执行民进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对此,大家不免又要把账算到马英九头上去,认为两年多来他一直讨好绿营,未能有效清除政府中未居要津、潜藏的“蓝皮绿骨”人士,难怪才会横生事端。

  前面两事业经统合学会张亚中、谢大宁等人先后出面加以批判,本来就该如此。对于后者,王晓波教授说,马英九绝不会接受“国语改华语”的说法。如今马对后者已有正面回应,差堪接受,但马英九对整个社会氛围及价值观念的转化,仍应采取更积极有效的作法才能加以导正,不应随波逐流,但他自己却又说两岸交流速度合宜,摆明了就是不会再有进一步的政治对话及安全互信方面的行动,只会在现有的基础上逐步的往前发展。这样两岸又如何能够建构起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坦白的说,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现况究竟能够维持多久,还真让人好奇?但愿我们错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