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防护服、防护面具、蜡烛、毛毯……灾后日本应急物资需求大增。堪称“世界救灾物品来源地”的义乌国际商贸城,自然成了这些物资供应的“大后方”。
最近,不少日本客商或外贸代表都发来加急订单,义乌商家们也加紧备货,优先照顾灾区订单。
然而,对于许多日本客商要求的防辐射口罩等技术含量较高的物资,市场上却无法提供。
义乌商人不仅感慨:紧盯灾后经济,不能只把眼光放在产品销量上,而是要思考如何提高技术含量,占据市场先机。
留日7年的义乌商人,第一批蜡烛就发货百万根
“我真想不到,一场地震又把我和第二故乡日本联系得这么紧密。”80后金鑫年纪不大,却已在日本留学生活了7年,去年回国后在义乌创办了稻荷贸易有限公司,做饰品生意,90%出口到日本。
地震发生后,一些日本朋友和客商纷纷打来救急电话,希望金鑫在义乌市场采购应急物品,越多越好。
“日本东北三县受灾严重,也是物品最短缺的区域。”金鑫说,目前接到的订单主要是蜡烛、口罩、纸质碗碟、手电筒等应急物品。
“第一批蜡烛发了100多万根,还有一个集装箱的纸质碗碟、一次性筷子。”金鑫告诉记者,由于天气寒冷,下周他还要发两个集装箱柜的毛毯和一个集装箱柜的煤油炉。
这些订单都是做饰品的金鑫之前不曾涉足的,因此没有固定合作厂商,他只能临时找货。但他却没有因为匆忙放弃严谨的态度:“除了速度外,我们也要求质量。要让灾区民众用上及时又放心的产品。”
防护服、口罩走俏,工厂全力赶工先做日本订单
“前两天就有日本客户下了2万件防护服,这几天厂里赶货都来不及。”李桂平是义乌国际商贸城三区一名普通经营户,主要生产防护服、急救箱、口罩等医疗急救用品。
日本地震过后不久,店里就来了外贸公司业务员,要求帮日本客户紧急订购一批急救卫生用品。
这也让李桂平有些焦急,因为早在年初,订单就排到了5月份。
“工厂里工人天天加班,但是没有办法,日本客户采购是去抗灾的,再忙也要做起来。”李桂平说。
义乌国际商贸城四区的商户何荣华主要经营手套、口罩生意。近几日,她忙着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日本公司外贸代理。
“一天就有四五拨客人,需求很急迫,直接要求发货。”何荣华做急救用品8年多了,和3家日本企业有长期业务联系,“日本注重卫生,口罩是日常必需品,所以常年都会进货做储备。”
找遍义乌,都没有厂家能生产防辐射口罩
这次日本地震又把义乌推向了救灾应急物资的主战场。义乌曾在甲型H1N1流感、汶川大地震等突发事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批急救物资都是从义乌运出。为此,当地有人就曾提出要在义乌设立“中国应急救灾小商品信息中心”,依托强大的产品信息及供应网,第一时间保障受灾地区的物资供应。
同时,义乌商户们也在思考,除了及时大量供应外,他们还能做些什么占据市场先机。
“普通过滤口罩一个只赚几厘钱,虽然卖得好,但是利太薄。”自产自销口罩的经营户方先生说,目前售往日本最多的是一次性滤纸口罩,但是很多人来询问过利润空间更大的“防辐射口罩”。
然而,方先生说,他从义乌市场上了解的情况是,目前还没有防辐射口罩销售。“由于技术含量比较高,目前暂时还没有企业在生产。但是如果谁能够率先生产出防辐射口罩,相信会有巨大的商机。”
密切关注日本震后动向的金鑫也在思考同样的问题。
相比蜡烛、手电筒、纸质碗碟、口罩等低技术含量的物资供应,金鑫更关注的是日本灾后重建中义乌商人能发挥多大的空间。“灾后重建中在建材、装潢等配套设施方面肯定有大量需求,但是日本对质量要求很严格。目前我现在正和日本一些厂商谈合作,希望他们能提供技术指导,我们负责生产。”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