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繁荣对世界越来越重要
--外国专家和跨国公司为中国发展建言献策
新华社北京3月21日电(记者 江国成、郭信峰、程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1年会21日在北京闭幕。在三天的会议期间,数十家跨国公司总裁、国际金融机构负责人以及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就中国转变发展方式、“十二五”规划等问题畅所欲言,并与中国领导人和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坦诚的交流和对话。
聚焦中国转变发展方式
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英德拉瓦蒂表示,中国正在逐步而又审慎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经济体而言,这是正确和负责任的方式。
她说,实现经济再平衡有助于中国保持经济发展,也有益于世界经济。30年前,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的帮助,需要外部的资金和知识,如今世界需要中国的繁荣战胜金融危机,并实现减贫的目标。
亚洲开发银行行长黑田东彦表示,最近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再一次强调经济发展必须要伴随社会保障标准的提高、贫富差距的缩小,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很多举措令人称道。
杜邦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柯爱伦高度评价“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在很多领域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和可持续的发展,特别是中国重视农业现代化、工业升级改造以及平衡区域差距等问题。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教授尼古拉斯·斯特恩说,中国“十二五”规划中一些做法值得关注。中国致力于采用新技术、新的价格机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这有利于整个世界。为此,“全球都应该向中国学习”。
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总裁、首席执行官卡里德·法利赫高度评价中国在环境可持续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他认为这也是中东需要的。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认为,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的发展不能像现在一样主要依赖资源的消耗,应该转型升级,增加对教育、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这位曾经任职于世界银行的专家认为“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方向是正确的。他还赞赏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努力。
摩根大通集团主席、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表示,中国对全球经济发展,乃至于全球的安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进一步参与中国的和平崛起”。
加强社会保障建设 进一步扩大内需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长古利亚表示,提高社会政策的覆盖率和深度有助于降低经济中的预防性储蓄水平,促进国内需求的增长。他认为中国制定的“十二五”规划明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社保体系建设、教育等领域增加投入。“未来中国在世界舞台特别是经济舞台上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表示,中国“十二五”期间经济转型的突破口应该是住房政策和提高劳动者的工资,应进一步完善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中国扩大内需须注重两方面,一是将越来越严格的住房政策坚持下去,二是使劳动者工资不断提升,两者都是迈向消费社会的基础。
长期研究中国的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史蒂芬·罗奇说,中国的“十二五”规划是一个正确的战略和规划,意义十分重大。“十二五”规划可能引发现代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消费浪潮,对中国、亚洲及更广泛的全球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罗奇指出,“十二五”规划更多强调增进国内消费,尽管对其效果进行评价为时尚早,但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很迫切也很重要”,中国要积极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就业,加强社保。
跨国公司应参与中国的创新与转型
西门子股份公司总裁、首席执行官罗旭德表示,在新的全球化年代,“中国制造”已经转向了“中国创造”、“中国发明”了。跨国公司只有结成伙伴关系,推动创新才能加入到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去。
他说,现在西门子在中国共有16个研发中心,2300多名工程师,每年中国的研发专利超过1000个。“我们在中国有90多个合资企业,总共4.3万名员工。我们也和中国有1.4万个供应商有业务关系,这些供应商总共为100多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陶氏化学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利伟诚说,陶氏化学在中国有很多双赢的项目。他“非常欣赏”中国加强创新的做法。陶氏化学致力于在中国的战略性的研究和开发。我们的中国研发中心有500多个中国科学家。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思建议中国应推动传统部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价值链高端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改革户籍制度,改进社会激励机制,强调本土创新。现在工资不断上升,富余劳动力的情况也出现了逆转,因此中国经济发展应更多依靠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扩大国内消费。对于中国政府确定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斯宾思建议,增加竞争会提高效率和效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