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应海
央视“3·15”晚会已经落幕,原料动手脚的锦湖轮胎、有钱就能出的古董鉴定证书、充斥细菌荧光剂的餐巾纸等8个选题被播出。而在这背后,还有11个记者冒着危险、花费数月精力制作的片子,被“3·15”晚会导演组枪毙。 (3月17日《济南时报》)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片子胎死腹中,最终没能和观众见面呢?除了受限于“3·15”晚会的时长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3·15”晚会导演组为了让播出节目更精彩,每年都确定多个选题,然后派出众多记者进行“潜伏”采访,等片子完成后再进行层层审查,最后才敲定播出哪些节目。譬如今年,共有19个选题,20多个记者兵分多路采访,最后只有8个选题在直播中亮相。
站在央视 “3·15”晚会导演组的角度看,他们采用类似于春晚那样的“淘汰制”来筛选优质节目,以确保晚会播出成功,达到预期宣传效果,这无可厚非。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看,既然上 “3·15”晚会这么难,面对激烈的竞争,采访的记者一定会使出浑身解数去搜集资料,接近真相,以让自己的节目能在审查中脱颖而出,走上电视荧屏,最终和观众见面。这也就是说,那些被 “3·15”晚会导演组 “审查”掉的节目,可能不及播出节目的 “杀伤力”和 “轰动性”,但它肯定或多或少披露了一些假冒伪劣产品信息、行业黑幕或消费潜规则等。而这在消费者看来,其重要程度和在 “3·15”晚会播出的8个片子几乎等同,因为它们都是在“曝丑”,都是在揭露问题产品,都可能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谁不想知道其内容?
那么,被央视“3·15”晚会导演组枪毙掉的11个片子都拍了啥呢?期待央视能通过合适的途径和方式进行披露,这不仅是对当事记者辛勤劳动的尊重,更是为了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不再继续遭受侵害。当然,这当中也许会有记者暗访无功而返的选题,那也不要紧,一切实话实说,没有问题就没有问题,相信观众也都可以理解,并且松一口气。
当然,面对“3·15”晚会的这些“补充披露”,职能部门同样需要闻声而动,紧紧盯上,进行彻查,不让违法犯罪分子逃脱,给群众足够的安全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