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数据
11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1%,再次刷新年内纪录。这也是自2008年7月上涨6.3%之后,中国28个月以来CPI创下的最高涨幅。
昨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如约发布11月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
“出乎意料!”是美联社昨日报道中国CPI涨5.1%的数据时的标题。文章说,“这出乎市场预料,增加了中国政府控制物价的压力。”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称,11月份CPI上涨的幅度,确实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不过,随着国务院关于稳定物价措施的落实,今后一个时期是可以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
盛来运说,11月份,食品类上涨了11.7%,拉动CPI上涨3.8个百分点,贡献率是74%;居住类价格“贡献”率为18%。
菜价降CPI为何还升
菜跌粮涨导致CPI高企
数据显示,食品价格上涨仍然是推高CPI“破5”的第一推手。在CPI的八大类构成当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了11.7%,比10月份高出1.6个百分点,再次稳居CPI八大类构成中涨幅第一。
而食品价格的上涨也出现了结构性变化。在政府近期密集出台的调控措施影响下,蔬菜价格出现了明显下跌。商务部持续跟踪的18种蔬菜价格自11月份开始几乎全部出现了回落。商务部数据显示,11月29日至12月5日,全国36个大中城市1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下降5.4%。
但食品价格上涨态势并未得到扭转,包括粮食、食用油、肉、蛋等在内的其他农产品价格继续上涨。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系副主任周清杰还表示,11月下旬价格下降对整个月的价格水平会有影响,但11月上旬和中旬价格偏高,影响的程度有限。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闫伟认为粮价上涨值得关注。“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已引起价格上涨因素的扩散,工业产品的价格(PPI)也出现加速上涨苗头,PPI向CPI的传导作用显现,CPI可能会再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陆志明也认为,非食品价格的跳涨也是11月物价快速上涨的重要原因。未来除了继续维持现有的食品价格调控机制以外,还需要在非食品领域加强调控管理,抑制物价进一步上涨的空间。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调控措施产生效果逐步反映到物价上,可能需要时间。
物价还会继续上涨吗
12月份CPI可能有所回落
11月份CPI同比上涨了5.1%,随着元旦、春节的临近,食品需求量可能会增加,是否意味着在未来几个月还面临着更大的物价上涨压力?盛来运说,国务院40号文件中对这些方面都有一些很周到的考虑和安排,会进一步地组织货源,确保“两节”市场的供应。只要按照40号文件的要求,抓好落实,保持今后一个时期物价基本稳定是能实现的。
市场人士也认为,CPI仍在可控范围内,年内通胀压力或已见顶,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控制物价上涨的措施,12月CPI还是有可能回落的。
此前,分析人士普遍认为11月CPI将创年内新高,对会不会破5看法不一。国际知名财经媒体针对36家机构的调查显示,11月CPI增幅预计为4.7%,但也有不少人认为将超过5%,如申银万国研究所的李慧勇就认为11月CPI将上涨5.1%,涨幅比上月提高0.7个百分点,与最终数据完全一致。
尽管如此,但1至11月份的CPI同比涨幅为3.2%,市场人士认为仍在可控范围之内。影响11月CPI最大的因素仍然是食品。不过,由于11月以来政府出台一系列“稳价令”,国务院出台调控物价“国十六条”组合拳,国家发改委5天内连发9文调控物价,密集组合拳之下,部分商品价格应声而落。
食品价格干预的实施有效地压制了物价上涨。因此,一些市场人士预计12月CPI可能会有所回落,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日前已经表示,12月份CPI不会破5,并且较11月有所回落。
如何打好“通胀狙击战”
既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
就在11月CPI数据公布的前夜,央行再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抑制流动性过剩、控制通胀成为当前货币政策主要调控目标。
此前,针对物价快速上涨的“组合拳”已经频频出击。1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16条”,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稳定市场价格,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财政部、民政部着手研究对低收入家庭发放临时生活补助;农业部力争抓好冬季蔬菜等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工商总局要求严厉打击农产品市场中的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行为;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采取补贴、限价等措施,为市民的“米袋子”和“菜篮子”减负。
从此轮物价上涨的根源分析,此次“通胀狙击战”恐怕难以毕其功于一役。“抑制通货膨胀不仅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闫伟说,目前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已由前期的供求关系不平衡逐步转向成本推动型上涨,“抑制通胀需要政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一致性,把回收流动性和防止通胀放在政策调控的首要位置。”
陆志明认为,除了继续出台综合性的通胀治理政策,管理层还应合理运用稳健的货币政策,强化货币通胀预期管理。尤其是在2011年上半年,如果国际游资流入加速、通胀压力仍维持高位,应尽早采取有力的货币政策转变通胀预期,尽量缩小负利率的程度,降低其对通胀预期的影响力。
什么时候会加息
年内或明年说法不一
11月CPI高企,加大了加息的预期,对下周的股市来说,是利空的消息。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认为,“现在看来,负利率已经达到2.6%,央行加息的可能性又加大了。”但到底是年内加息还是放到明年再加?业界专家说法不一。
著名经济学家管清友认为,11月CPI涨幅为5.1%符合之前的预期,估计会是年内高点,之后会有回落,因此央行年内再加息已无必要。他进一步解释称,其实加息早在去年年底就该进行,现在加不加已经无所谓,因为老百姓已经经历了资产泡沫和通胀。“从长期来看,还有加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但年内加息的可能性不大了,有可能是明年1月份左右,央行会再次加息。”
兴业银行资金运营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则表示,明年的CPI肯定会比今年高,故年内加息要比明年加好。
鲁政委表示,CPI在4.5%以上都应该加息,明年的CPI肯定会比今年高,故年内加息要比明年加好,因为这样可以表明国家坚决打击通胀的决心,打破市场认为政府不敢持续加息的观念。同时,今年加息可以缩短政策时滞,政策效果明年就能见效。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则表示,央行短期内不会马上加息。因为大家都预期马上加息,但如果真被猜中,则体现不出货币政策的“出其不意”水平;其次,这么高的CPI,无论加息0.25%还是0.5%,都会加剧再次加息的预期,不利调控。随着加息预期的暂时延后,市场将会震荡偏好。
八大类商品价格11月涨幅
食品11.7%
居住5.8%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4.0%
烟酒及用品1.6%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0.7%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0.6%
交通和通信-0.7%
衣着-0.7%
其他数据
■11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增长6.1%,环比上涨1.4%
■11月份食品价格上涨11.7%,非食品价格上涨1.9%
■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11亿元,同比增长18.7%
原因分析
五大主力推升物价
1 游资之说
食品价格的波动带动了CPI的快速攀升。针对农产品上涨,发改委称,种种迹象表明,游资炒作和不法经营者采取欺诈、串通、哄抬、囤积等不正当手段操纵相关商品价格,是直接推手。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曾表示,目前市场上的流动性相对充裕,在楼市降温、股市低迷的情况下,社会上的游资容易把目光投向农产品。
2 信贷狂潮
中国人民银行的最新数据显示,前11个月我国新增贷款超过7.4万亿元,距离年初设定的7.5万亿元全年信贷增长目标只有一步之遥。经济学家马光远认为,目前物价上涨根源在于货币发行量太大,这是导致物价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前任央行副行长、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曾表示,未来两年央行将逐步收紧货币供应增幅。
3 货币供应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广义货币供应量最大国家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通胀之势。为何货币供应如此之高?经济学家周其仁撰文表示,1995年以来,中国形成了出口导向、被动超发货币的经济模式,通胀经济是被动超发货币的恶果。今天中国广义货币超过60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GDP的1.6到1.8倍,广义货币与GDP之比全球最高。
4 美国输出
11月4日,美联储宣布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由于美元在很多国家具备外储功能,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各新兴经济体的决策者和研究专家们,不得不面临更为复杂艰难的流动性泛滥和高通胀挑战。不仅是中国CPI高企,巴西、俄罗斯、印度10月份CPI涨幅分别达到了5.2%、7.5%和9.8%,大大超出了各预设通胀目标。
5 成本推动
成本上涨,也被认为是本轮通胀的基础性因素。全国大部分地区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而且国家已连续几年提高粮食收购价。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温桂芳认为,流动性过多只是一个短期因素,长期来说,成本上升才是物价上涨的真正推手。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预计,短期甚至未来5年内,中国都会面临较大的价格上升压力。
相关说法
人民币应该主动贬值
中国外汇研究院院长谭雅玲昨日在微博上表示,CPI同比涨幅破5超出了市场预期,这说明近期的行政干预物价手段“失败”了。她认为,政策应该进行调整,由单一的行政手段干预转为结合金融手段。
金融手段上,首先可以选择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谭雅玲赞同前天央行的操作,但在目前通胀情况仍然严重、流动性泛滥未变的情况下,她认为存款准备金率还可以继续上调,但具体的上调空间,需要央行进行慎重研究。
谭雅玲还认为,人民币应该主动贬值。“一直以来,人民币都是单边升值”,她认为,中国应该打消这种升值预期,化解热钱流入从而降低通胀的压力。
本组稿件综合新华社、中新社等
关注焦点
60份报告上呈中央 部委调控建议存分歧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能在今日闭幕,受市场广泛关注的“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调控方向也将于本周公布。
记者从多方渠道了解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夕,已有来自官方和民间等多家机构的经济调研分析和政策建议,分别以报告或内参的形式上呈决策层,为明年经济工作定调作依据。
调研报告密集上呈
一位接近政策决策层的人士向记者透露,这些报告自两个月前开始已陆续通过各种渠道上呈中央,主要来自各个部委、企业协会和民间机构等,数量可能多达60余份。
“今年不但央行、发改委、商务部、工信部等各个部委上交了调研报告,一些科研院所、证券机构也都纷纷递交了经济分析报告。”该人士称。
据该人士透露,每年经济工作会议前夕,各方的研究报告都会密集出炉,作为决策层制定政策的参考依据。但今年来自民间的调研报告明显比往年多,政府多方汇集政策建议,也是为了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开个好头。
这些报告已经上交决策层,会议三大起草小组在起草相关会议文件时会以此为参考,文件起草完毕提交给最高领导层审阅修改。
报告建议存在分歧
记者采访多家报告起草单位了解到,如此多的报告在为中央决策层集思广益的同时,智库专家们对经济问题研判和观点略有分歧,这也显示出2011年局势的复杂性。来自官方和民间的报告对于明年宏调方向定调基本一致,普遍认为“稳增长、抑通胀、调结构”是2011年宏观经济调控的核心内容,但各部委在其先后顺序上观点有分歧。
记者从商务部获得的报告显示,商务部希望既能稳定出口,保持外贸平稳发展,又要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优化外贸结构。而二者选一,商务部可能更倾向于调结构。明年如何控制通胀,则是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绕不开的话题。国家发改委建言,在短期内需要紧缩货币以稳定通胀预期,而在长期则需要通过结构调整以转变增长方式。
同样,对于通胀的经济议题,官方和民间也出现了不同声音。不少专家认为官方应严防通胀、平抑物价。但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近日则表态认为,虽然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强劲,甚至略显得有点偏热,但是还没有到引起高通货膨胀的热度。他认为这波通胀不是全面过热引起的,也就不需要采取全面的严厉的紧缩措施。
考验政策调控尺度
观点存分歧,考验的是决策层对于政策调控的拿捏艺术。
多位受访者指出,对于决策部门而言,除了理性看待、治理通胀外,更应关注经济增长率。日前中金公司提交报告指出,2011年积极财政政策维持不变,足以支持明年9.3%的增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也递交了一份报告。“对于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走势,我们偏乐观。”报告执笔人刘元春称,2011年GDP增速预计是9.6%。
对宏观经济运行走势的研判,也决定了宏调收紧的尺度。
目前多部门已经采取了连续的紧缩措施来控制物价,但是过分紧缩货币政策可能使经济增速下滑,在建项目无法完成。在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学者均认为,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攻坚之年,需要较高的资本投入来支撑,如果过度收缩流动性,势必带来较大风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张立群表示,2011年货币政策收缩的力度或者控制流动性的力度应谨慎把握,不宜进一步加大。据华夏时报
相关说法
中国有条件实现高增长低通胀
据中新网消息 2010年APEC中小企业峰会10日在宜宾开幕。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在会议期间接受采访时提出,可以合理利用流动性,把通胀压力转化为经济增长动力,我国目前有能力实现高增长,低通胀。
郑新立对于“提高通胀容忍度,提高对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容忍程度”的说法非常不赞成。他强调,“现在中国有条件实现高增长,低通胀,主要的措施就是怎样通过引导资金的投向,把通胀的压力变成支持产业升级的动力。”他提议,有几个方法来引导资金投向,提高资金效率。
首先,把过剩的流动性引导到资本市场,做大做强资本市场。
其二,把资金引导入战略型新兴产业。目前已经有七个产业被确认重点发展,如新能源,生物技术,新一代电子信息等产业。可通过允许这些领域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引导资金进入,尽快的把这些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起来。
第三,把大量的流动性引导入公共的事业发展。目前教育、医疗、城市供水供电、交通、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置的整体供给总体不足。
第四,引导到农业的现代化和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上,这方面可以吸纳大量的资金。
第五,鼓励企业走出去,用好外汇储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