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2日星期日

精彩2010:常州“十一五”完美收官

  常州市委书记范燕青在12月10日召开的常州市委十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指出,2010年,是常州各项工 作取得明显成效、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一年,是超额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精心谋划“十二五”宏伟蓝图的关键 之年。具体来讲,体现在九个方面。

  千方百计保持经济健康发展

  年初面临的“两难”矛盾、困难比较多,年中面临的发展速度回落有所显现,全年完成节能减排的任务压力不小。我 们密切关注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始终把保持经济稳定较快发展作为重要任务,以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增长点,以自主创新 抢占发展制高点,促进经济增长与转型升级互动并进。坚定不移地推进健康、优质发展,推进产业优化、结构调整,推进创投 、风投和上市企业不断增加,预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30亿元,增长13%左右;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70 亿元,增长2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60亿元以上,增长20%以上。

  全力突破有效投入。推动有效投入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园区快速集聚,推动各级干部和广大公务员改进服务、提 升效能。预计全年工业投入突破1000亿元,达1180亿元,增长21%左右。加大企业上市工作力度,新增上市企业5 家,过会2家,另有7家已向中国证监会申报IPO材料和重组材料,上市后备企业近50家。

  全力突破重大项目。瓦卢瑞克大钢管、柳工、玉柴等29个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华朋超高压及风力发电变压器、三鑫 大型轧辊等26个重大项目竣工投产,预计16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入496亿元,100个工业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22 5亿元。五大产业完成投资820亿元,增长35%,占全市工业投入的70%左右。与央企合作取得新进展。投入结构不断 优化,先进装备投入大幅增加,占技改投入的69%,全年抵扣固定资产增值税27亿元。

  全力突破招商引资。成功举办9·28等大型招商活动。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实现了外资大跃升。预计全年实际到账 外资突破30亿美元,增长19%,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外资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22个,新增世界500强投资项目7个 。支持企业开拓市场,出口总额达150亿美元,增长38%,增幅跃居苏南五市首位。民企金昇公司斥资1亿欧元,成功重 组世界知名企业埃马克公司,成为全省最大的境外并购项目。

  全力突破结构优化。全面振兴五大产业,预计完成产值4750亿元,增长28%以上,高出全市工业平均水平5个 百分点,占规模工业的65%。培育壮大企业规模,新增天合光能、金源铜业、常发实业3家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累 计达到7家,入库税金超亿元企业达26家。着力加快各类创投、风投、担保、小额贷款机构发展,为各类小企业创造更好的 发展环境,今年是私营企业户数和注册资本新增最多的年份。全市私营企业新增超过1万户,累计达6.6万户;个私企业注 册资本新增400亿元以上;14家企业入选“201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启动工业企业“主辅分离”试点,常州综 合物流中心一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运。创业投资机构达27家,荣获江苏省创业投资创新发展示范城市。预计全年服务业 完成增加值1175亿元,占比达40%,较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创新园区建设

  我们始终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和关键,完善创新机制,集聚创新资源 ,扩大创新成果。

  加快推进“一核八园”建设。市委把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作为头号工程,专门作出《决议》,围绕“一核八园”建设 制定扶持政策和考核细则。对照科技部12项考核指标,精心制订未来5年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工作举措和保障措施,高起 点、高标准做好空间布局、产业布局、载体平台规划。

  纵深推进产学研合作。继续探索和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引导技术与资本的对接,吸引更多创新资源向常州集聚。全 年开展各类科技对接活动30多场次,举办“5·18”展洽会,现场签约合作项目105个。与北理工、北科大、沈阳药科 大等达成合作意向56个,与北航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浙大、机械研究总院等16家高校院所签署合作协议,一批科技 成果与常州企业有效对接、成功转化。

  扎实推进三级平台建设。加快科教城三期建设。科教城累计引进各类机构408家,集聚创新人才8170名,孵化 高科技企业327家。加快孵化器建设,全市孵化器面积累计达304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130家。支持企业加快创新平 台建设,天合光能国家实验室、阻燃材料研究院等一批重点平台顺利实施,全市新增省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166家,市级以 上累计达501家。实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加快招才引智步伐,启动新一轮千名海外人才 集聚工程,引进海归创新创业团队近200个。

  加速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攀升、规模化扩张,进一步提升产业质态。预计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 业产值365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0%左右。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20家,累计 超过470家,省级创新型企业105家。支持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9.5 6亿元。10家科技产业园被认定为省级科技产业园。全年专利申请和授权分别完成12000件和7000件,专利授权量 大幅增加。

  加快建设生态市和文明城市

  我们坚持把建设国家生态市和全国文明城市作为增强城市吸引力、辐射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全面动员、全民参与 、各方联动,持续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市民素质、彰显城市魅力,全力打造生态之城、文明之城。

  生态创建取得实质性进展。国家生态市建设顺利通过省级考核,23项指标全面达到国家级考核标准,金坛、溧阳、 武进通过环保部验收。全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分别削减19.07%和8.08%,单位GDP能耗下降3.5%,搬迁 整治污染企业288家,退批不符合环保审批要求项目35个,武进高新区被授牌全省首家低碳示范区。37个镇均通过全国 环境优美镇考核,建成省级生态村83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建设复查通过省级评估。三条入太河流主要水质稳定达标,54 条市河稳定达到“水清”标准。全市新增绿地面积600多公顷,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月季花展,公园绿地建设管理体制创新 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发动群众开展环保找差活动,公众生态环境质量满意率达86.3%。

  文明城市建设掀起新高潮。深入实施文明城市建设八大行动。广泛开展“我为省运添光彩,省运有我更精彩——人人 争做文明东道主”主题活动。以常态测评巩固长效机制,突出公共环境、公共秩序、公益活动、人际交往等重点。大力加强文 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社区的日常管理,推动创建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在机关、企业、行业、学校、社区、村 镇和新市民中,全面推开“道德讲堂”建设,已设立各类讲堂500多个、示范点72个,举办讲座1万余场,参与人群超过 百万人次。

  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我们坚持以城带乡、以城促乡,在更大范围统筹优化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加快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 城市功能显著提升,品位档次明显提高,城乡环境面貌继续改善。

  基础设施更完善。集中力量推进城市重大项目建设,市本级完成投资160亿元。客运中心、城际铁路常州站、机场 高速等重点工程竣工投用,机场航站楼扩建、机场路城市化改造年内完工,西绕城高速、京沪高铁常州站、宁杭城铁溧阳站、 城市防洪节点等工程加快推进。高架二期、中吴大道城市化改造等骨架道路建成通车,城市路网更为顺畅。总投资58亿元的 电网建设工程有序推进,“川气”顺利引入,供水、污水处理等公用设施进一步完善。合理延伸快速公交网,溧阳镇村公交、 金坛城乡公交实现一体化。西太湖整治、保护、开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东大门建设开局良好。

  城市面貌大改善。市容环境综合整治、“一路两区”、“三河三园”亮化提升工程全面完成。继续保持“全国交通畅 通工程”A类管理水平,排名居国内地级市之首。开展城市管理找差活动,完善数字城管长效管理考评体系,城管水平和市容 市貌实现“双提升”。围绕“民本、现代、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大力拓展城市空间布局,着力推动南北新城和“东大门” 建设。天宁、钟楼着力提升中心城区商务功能和城市内涵。

  新农村建设再推进。坚持城乡统筹,不断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新 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水稻单产实现全省“八连冠”;全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0.9万亩,新增高效农业总面积12.5万亩 ;新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236家、土地流转面积11万亩、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20万亩;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47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带动基地种植面积76万亩,带动农户100万户,金坛长荡湖现代高效河蟹产业园、武进农博园被 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通过重点帮扶,减少了集体收入低于20万元的经济薄弱村100个。

  加大保障力度持续改善民生

  我们坚持“发展保障民生、民生促进发展”的理念,全面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扎实办好各项民生实事 和惠民工程,确保改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预计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370元, 均增长10%以上。

  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显著。积极开展国家创业型城市建设工作,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 工作机制;通过高密度举办专场招聘等活动帮助企业缓解招工难,通过强化各类培训等措施帮助劳动者提高就业能力,加大对 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促进充分就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2万个,新增就业8.3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 6万人,援助困难群体就业7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民生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全市企业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分别净增5万人、6.5万人和5万人;全市新农保参 保率达98.7%;新农合参保率100%,人均筹资245元;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市区人均养老金发放达1595元 /月,参保职工就医自付比例降至26.4%。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落实低保标准增长机制,市区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 新增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329家;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发放“六助”资金1600万元。廉租住房申请1100户,发 放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证700户;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新开工12万平方米,续建20万平方米,创出了“集中新建 、分散配建、代建收购”并重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常州模式”。

  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江苏工业学院更名为常州大学,2010年本科招生分数线超出省控线18分。推进教育均 衡发展战略,优质学校就读比例超过75%,公办学校吸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例达85%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推行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体检中心、中医院、二院等一批基建项目建成或即将竣工;深入实施文化惠 民工程,“幸福广场文艺周周演”、“三下乡”活动蓬勃开展,电影《秋之白华》等一批文艺精品加快创作。

  万众一心成功承办省运会

  按照体现实力、展示风采、提升素质的要求,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承办了一届最精彩、最圆满、最成功、 最难忘、最和谐的体育盛会,获得了奖牌第一、总分第二、金牌第三的优异成绩,在江苏省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回 顾省运会的成功承办,最重要的是,四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优化环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贯穿于筹办全过程,最关键的是充 分动员和激发全市人民的力量和热情,最根本的是以省运会的成功举办为目标,加快改善民生,塑造形象,极大提升全市人民 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展示了形象。坚持“发展经济、办好赛事、做美城市、惠及民生”的理念,通过筹办大型赛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加快宜居乐业环境建设,提升民生幸福指数。现在的常州,与数年前相比,增长更加有力、发展更加包容、社会更加文明、环 境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幸福,城市形象全面跃升。

  凝聚了人心。全市上下同心协力,以前所未有的热情与奉献,为省运会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5万名来自各行各业 的志愿者以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积极投身“我为省运添光彩”活动;广大企业家致富思源,奉献常州,累计捐助超过1亿元 。“人心齐,泰山移”,展现了常州人民众志成城办大事的魅力和能力。

  升华了精神。成功举办省运会,不仅收获了奖牌,更收获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勤学习、重诚信、勇创业、 敢拼搏的新时期常州精神的巨大释放和升华,常州人民通过承办省运会和参与各种赛事,进一步增强了争一流、创一流的自信 心,进一步增强了建好常州、人人有责的紧迫感,这种追求卓越、勇创一流的境界,正在不断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转型发展 的强大动力,激励全市人民向着新的更高目标不断前行,继续创造出各种让我们引以为荣的“常州骄傲”。

  持之以恒推进平安法治建设

  针对长时期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的深度调整,我们立足自身实际,着力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 、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基本、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继续保持全市社会安全、和谐、稳定 的好局面。

  推进平安常州、法治常州建设。深入开展“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加强基层组织和群防群治队伍的规范化建设。实 施和谐安民提升工程,投入1.5亿元实施老小区安防设施改造,惠及15万户家庭。严厉打击涉黑、涉恶犯罪和多发性侵财 案件,刑事案件发案数继续下降。深入开展“三项排查”,圆满完成世博会、省运会维稳安保任务。推进法治常州建设,深化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全面完成“五五”普法各项任务。金坛、溧阳、武进被命名为全省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先进单 位。法治常州建设经验得到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的推广。

  积极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继续完善多元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初步形成由人民调解 、行业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商事调解等组成的大调解体系,逐步走出一条具有常州特色的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新路 子。

  不断探索社会管理创新。加快推进社会管理由防范控制型向服务型转变,推动人力财力物力向基层倾斜。加快建立流 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新模式,建立流动人口与综合治理信息管理系统,新增400名协管员充实到社区工作;提升对特殊人群的 管控能力,落实对重点人员的帮教管理新措施。

  妥善做好“铁本事件”后续工作。在依法妥善兼顾好相关职工和债权人利益的基础上,铁本企业依法破产清算工作基 本做到当事人、职工、债权人和社会舆论的理解、支持和认可。同时,为科学利用土地和沿江岸线资源,常州围绕产业升级、 结构转型,主动寻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资源集约利用、环境效果好、能带动经济较快发展的大项目。目前与中石油的战略合 作项目前期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

  科学谋划“十二五”发展蓝图

  即将到来的“十二五”,对常州来说具有特别重大的战略意义。市委对规划“十二五”发展高度重视。从去年开始就 组织有关部门着手开展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明确了15个研究课题,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深入论证。今年以来,市委又召 开了一系列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通过全会认真审议,进一步加以修改完善,力求使《建议》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的要 求,更加符合常州发展的实际,更加符合人民发展的意愿,对编制好《规划纲要》具有更强的指导作用。

  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我们坚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要抓手,围绕发展配班子、选干部,抓基层、打基础,为经济社会又 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全面总结学习实践活动。三个批次、历时一年的学习实践活动圆满结束,取得了重要的认识成果、制度成果、经济发 展成果、民生改善成果和党的建设成果,得到了省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充分肯定。市委及时总结,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 创先争优活动。

  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健全领导干部学习会、党员干部集中轮训等制度。开展新一轮大规模干部培训, 培训各级各类干部2万多人次。深化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工作。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党外干部选拔 任用工作。开展优选模型选拔干部试点。探索改革党政正职人选提名工作,试行民主推荐结果公示制。

  扎实推进新一轮“强基工程”。全面启动创先争优活动,以“六大工程”为载体,努力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 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重点加强镇(街道)党委书记队伍建设。选聘201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充实村级干部队 伍。加快推进“两新”组织党建步伐。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年内全面建成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积极推进党内民主 建设,全市827个村和227个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普遍推行公推直选。进一步推进党务公开,确定16个党务公开联系点 。

  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深化“三合一” 网络平台建设,12大类行政执法权力事项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开通纪检监察信访绿色通道,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 风。开展“网上民调”,收集意见建议1546条,针对突出问题逐条整改落实。深化“四位一体”政风热线,直接查纠78 起不作为、乱作为案件;积极推进企业投资项目行政许可并联审批、联审会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集中度达82%。

  不断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进一步健全市委常委会学习制度,切实贯彻民主集中制,完善和执行市委常委会议事决策 规则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等制度,建立基层党代表列席常委会制度,坚持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集体讨论、共同决定,做到科学 决策、民主决策。常委班子成员带头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自觉接受各方监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 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政策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扎实做好民兵预备役和双拥工 作。(马浩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