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南亚国际大通道建设,是推进云南乃至大西南地区对外开放、融入“全球化”的重要战略举措
文/秦光荣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具有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连接中国、东南亚、南亚三大市场的独特区位优势和良好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是我国陆上能够与东南亚、南亚直接相通的地区。
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云南的交通建设不仅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构建全国交通网乃至亚洲和世界交通网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建设国际大通道,将给云南带来前所未有的大开放和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也将使云南彻底摆脱边远、封闭、滞后的角色定位。
云南的机会
云南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次大陆相通的接点,是我国从陆路融入全球化的重要通道。独特的区位优势,决定了云南必须高度重视从陆路融入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不仅是深化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互利合作的现实需要,而且是加强云南与世界其他地区联系的客观需要。
有几组数据可以提供有力支持,云南省会昆明至我国东南沿海最近的港口广西防城港铁路运距长1011公里,距广东湛江港1266公里,而通过滇越铁路由昆明至越南海防港,运距为855公里。早在1910年中国第一条国际铁路——滇越铁路通车后,法国人在一本《云南铁路》的总结报告中写道:“云南真正的海上出口并不在东方,即广东和香港方向,而是在东南方直接由红河州谷通向海防和东京湾(即今北部湾)方向。”
其实,法国人只看到云南通过越南进入太平洋的优势,而没有看到云南经过缅甸进入印度洋的优势。通过滇缅公路,由昆明至缅甸腊戍,连接缅甸铁路网到达印度洋沿岸,运距仅2000公里左右,至少比通过东南沿海绕道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缩短运距3000公里以上。从云南西部边境口岸经缅甸到印度边境还不到400公里。
19世纪中期,英国为了与法国争夺势力范围,先后提出了从腾冲、孟定、思茅等地修筑通往昆明的四条“中缅印铁路方案”,并进行了实地勘察,试图从云南打开中国的后门。这些殖民者认识到,云南是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的重要桥梁,希望通过修建云南通道,将其殖民地印度、缅甸与中国的长江流域联成一片,形成一个庞大的亚洲殖民地体系。中国人民感到这是殖民者侵略中国的图谋,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反侵略、反扩张,自修中缅铁路的议案。但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集资困难,修筑中缅铁路的计划终付之东流。
新中国成立后,云南结束了被动开放的历史。今天,云南主动从陆路融入经济全球化,深化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互利合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加速,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展顺利,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向纵深推进,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日益升温,这些都为云南积极从陆路融入经济全球化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四大战略意义
建设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对我国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其一,有利于发挥云南从陆路上连接中国、东南亚、南亚三大市场的优势。云南毗邻东南亚、南亚两个巨大的国际市场,一个是拥有10个国家,约5亿人口的东南亚市场,另一个是拥有7个国家,约13亿人口的南亚市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其二,有利于促进睦邻友好,巩固边防。边疆具有国防、经济、文化交流的功能,云南位于东南亚、南亚次大陆的结合部,边境线长,与东南亚山水相连、唇齿相依。国际大通道将修建连接东南亚的铁路、公路,新建、扩建一批边境口岸,增加通往东南亚、南亚的航空线路,大大改善这一区域的交通运输布局状况,从而扩大和深化与东南亚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和合作。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贸易的合作将有利于各国之间的信任和了解,两国间的经贸交流规模越大,彼此间相互依赖程度就越深,边境安全就越有保障。
其三,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南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西南地区自然资源富集,尤其是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极其丰富。长期以来,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对外开放不够等原因,资源优势远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开发西南地区,关键是要突破交通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以大交通促进大开发。
云南建设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为西南地区对外开放打开一个便捷的通道,将提高西南省市对外开放水平,促进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西南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其四,有利于促进云南加快发展。大通道建成后,将在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之间形成大规模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云南可以在为中国和东南亚、南亚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优质、双向和全方位的服务中,推动自身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优势资源的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进而实现全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梦想与现实
云南开放发展的优势在于区位独特,云南开放发展的关键在于通道建设。西部大开发十年来,举全省之力,云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截至2009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超过20.0万公里,比2000年底的10.9万公里增加9.1万公里;高等级公路800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12公里,比2000年分别增加5688公里和1603公里。全省铁路营运总里程为2491.3公里,其中准轨1830.5公里,电气化铁路1369.5公里,复线铁路142公里。昆明新机场开工建设,云南目前拥有民用机场12个,开通国内外航线200多条。基本形成了公路“七入滇四出境”,铁路“四入滇一出境”,航空以昆明为中心、覆盖省内、辐射国内主要城市,面向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尤其是“十一五”以来,云南积极谋划国际大通道建设总体构想的建设总体目标是:连接“三亚”(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沟通“两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形成北京、成都至昆明(联系环渤海),二连浩特、重庆至昆明,上海、贵阳至昆明(联系长三角),广州、南宁至昆明(联系泛珠三角),以及昆明至越南、昆明至老挝至泰国、昆明至缅甸至印度洋、昆明经缅甸至南亚方向的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体系。
然而,目前仍然相对落后的交通状况,成为云南从陆路融入全球化的一大“瓶颈”。由于云南交通发展起点低,总体水平落后的局面仍未得到彻底改变,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依然存在。就公路和水路而言,存在路网结构不尽合理的状况。目前,全省二级及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所占比重不高,广大农村公路仍是技术标准低、通行条件差、配套设施缺乏。具备发展水运条件的地方远未开发利用。
就铁路而言,对外通道能力严重不足。通边、出境的铁路仍然只有100年前建的昆河米轨铁路。连省的铁路虽有贵昆、内昆、成昆和南昆铁路,但均为单线铁路,通道能力严重不足,供需矛盾十分尖锐。
如果不能从国家战略层面解决和规划南亚国际大通道的建设课题,不仅云南和大西南、大西北地区无法通过最便捷的出海口进入广阔的海洋经济中,国家层面也将失去一个潜力巨大的对外开放新通道。
大通道建设策略
为此,建议从以下四方面加快南亚大通道建设。
其一,加强通道建设规划,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首先,加快国际大通道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和布局,坚持高标准、高起点规划设计,着眼长远,从大交通、大流量、长距离运输的战略高度来制订技术标准,尽量做到一步到位,保证线路的技术标准和质量;其次,加强向国家有关部委的汇报衔接,并在其指导和帮助下尽快制订内外衔接、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其三,协调周边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促成周边各国的公、铁、水、航空交通也从建设国际大通道的高度予以规划,保证技术等级和技术水平,形成相互衔接、内外一致的交通蓝图。
其二,多方筹措建设资金,保证通道建设投入。一是积极向国家争取更多的建设资金;二是采取共建、共管的方式,加强与国内有关省市的合作,广泛吸引国内资金;三是放开基础设施经营权,对部分已建通道采取经营权的租赁、收费特许权转让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收回投资,用于国际大通道建设的再投入;四是进一步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不断优化投资软硬环境,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吸引金融机构增加货款投入;五是支持资本市场建设,扩大证券市场融资规模,积极争取发行地方政府和交通建设债券;六是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及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为契机,把国际大通道建设及融资推向“国际化”。
其三,依托国际大通道,大力发展通道经济。一是合理部署交通结点,加快沿通道布局生产力,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千方百计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确保国际大通道运量不断增长;三是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快在云南建设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加工制造基地和现代物流中心,力争使云南省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物流枢纽;四是牢牢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机遇,强化服务意识,努力构筑信息平台、市场平台、金融平台、人力资源开发平台和公共事务机构平台;五是加强与周边国家协商,加快建设昆明-河内-海防经济走廊、昆明-万象-曼谷经济走廊、昆明-曼德勒-仰光经济走廊、昆明—南亚经济走廊。
其四,正确处理大通道建设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在大通道建设和运营中重视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损失,采取避让自然保护区,不片面追求减少初期建设成本,采用避免大填大挖的建设方案,尽量防止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等手段,减少运输能源、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二是要采取切实措施,高效、合理地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超前规划,预留好发展条件,杜绝重复建设;三是推行节约资源的运输方式,鼓励清洁节能运输方式的发展,减少和控制交通运输带来的环境污染等,实现循环经济模式。□(作者为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云南省省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