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名消防官兵参与救灾。[本报通讯员 王 青摄]
运输供水管道确保灾区供水。[本报记者 杨 峥摄]
“我家的房子现在一点痕迹都看不到了,原来房子离江面的斜线距离有70米左右,房子和江水之间还有一块包谷地,现在什么都没有了,但是,我相信,有党和政府在,我们就有希望”。站在目前离江面不到2米的自家被损毁的房屋原址上,普拉底乡月各村西月各村民小组傈僳族村民怒兴祥说。
在灾区,像怒兴祥这样被泥石流洗劫一空的受灾群众很多,但记者从他们的言谈中感受到的却是一种坚强,从他们脸上看到的是对各级党委、政府充满信任和期盼的坚毅表情。
怒兴祥家住怒江西岸,据他介绍,过去这段江面水流较为平缓,每到冬季,江水清澈,碧波悠悠,村民们常常撑船摆渡。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泥石流灾害,把这一切都损毁了。
溜索是怒江上一种十分常见的过江交通工具,据怒兴祥介绍,为保证过江安全,溜索一般要离开江面8到10米,而记者在离怒兴祥家约20多米的地方看到一条在怒江两岸极为寻常的溜索,由于泥石流堆积物堵塞了近半个江面,致使江水水位上涨,这条溜索已经触及到江面。
“我家的房屋全都毁了,幸好我们一家当晚在六库才免遭劫难,但帮我看家的20多岁的侄儿却被泥石流吞噬了。”在救灾帐篷里,傈僳族村民余秀兰说起家里的变故,眼里含着泪花。“这是天灾,任何人都没有办法,我们活下来就是幸运的,我们没了房子,政府就及时为我们搭建了帐篷,还送来了粮食和食用油。我们相信,党委、政府一定会为我们重建家园。”坐在一旁的同村傈僳族村民余秀插话说,“流泪是没有用的,我们要积极参与抢险救灾,争取早日重建家园。”
在灾区,从受灾群众的言语中,从他们的脸上,从积极参与到抢险救灾的当地村民的身上,记者深深感受到了一种坚强,一种永不放弃的坚定信念。
记者 付雪晖 通讯员 王靖生 李寿华(云南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