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9月11日电(记者周琳、沈而默)交通是城乡的枢纽纽带,也是城市的命脉。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主干道的建设也蒸蒸日上,市民出行却“道阻且长”,公交车站到目的地“最后一公里”的解决方案迟迟缺位。在上海世博会上,一些城市的解决方案,为我国解决交通“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了借鉴。
法国罗阿大区第一副主席贝尔纳黛特·拉克莱表示,罗阿大区正是通过整体的交通规划方案,建立了“多模式的交通换乘体系”,去解决公共交通中的各种问题。
在上海世博会罗阿大区案例馆中,对传统交通体系的革新可窥一斑。出租车经过特别设计,就变成了“小车体、大容量”,方便大量乘客可以拼车出行,减少道路的压力;私家车重新设计后变得既节能又便捷,未来的私家车可以设计成一人乘坐、用少量清洁能源的单人车,这样可以节省道路空间,解决停车难的问题,还可以直接开进小区;公交车或者短途轨交车会在中间车厢辟出专门的区域,供乘客们存放自行车,鼓励居民选择自行车出行的同时,又不会因为人车混站造成意外。
在上海世博会丹麦欧登塞展馆,所有的展示都围绕着自行车来进行。据介绍,欧登塞平均每个市民拥有3米自行车道;城市规划、交通方案都首先考虑自行车的需要,在上下班的高峰时间,还会有专门针对自行车的“绿灯走廊”;为满足自行车停车需要,欧登塞建设了大量的自行车停车场,尤其是在火车站、地铁站等交通枢纽;每条街道上都有免费的打气筒。
在交通细节的设计上为居民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同时,私家车过快增长的问题也从侧面得到抑制。“在丹麦,有三分之一的人每天骑自行车上学或上班,在哥本哈根37%的人骑自行车去上学或上班。”上海世博会丹麦馆总代表白慕申说。
值得一提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建设者也注意到这一问题,并使用公共自行车、小区电瓶车等多种方式,以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尴尬。
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纷纷试运行“袖珍公交”,杭州、武汉、上海、南京等城市也有了免费租赁的公共自行车。在上海,闵行区很多地铁车站、大型超市、小区附近都设有免费的自行车服务系统,市民凭借一个电子锁就可免费借用,并在任意服务点归还,这大大缓解了城市停车难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然而,由于网点、配套设施的不完备,在我国,公共自行车等解决方案目前仍没有实现它应有的价值。中国虽然素有自行车王国之称,城市规划中却没有考虑到这些设计,很多城市没有自行车道,也就无法让自行车这种低碳的出行工具发挥作用。
而且,仅仅依靠自行车还远远不够,小区内部的“微”交通规划也需要重视。荷兰阿姆斯特丹案例馆展示了公路一直可延伸至小区内部,电车、市政清洁车都可以在小区内作业,也使得人们更加倾向于使用公共交通。
如果说主干道和轨道交通是城市交通的“大动脉”,那“最后一公里”就是城市交通的“毛细血管”。在我国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的管理者和建设者们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让我们的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不再成为市民出行的难题。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