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我是公民”系列报道影响不断扩大。皖籍名人“103个孩子的爸爸”石青华、全国道德模范陈光标、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赵普等也相继加入了本报“我是公民”倡议活动中。他们欣然接过本报“我是公民”的号角,为唤醒公民意识热情地鼓与呼。
安徽老乡石青华的妻儿在一场爆竹爆炸中受伤,为治伤一家三口流浪北京,幸运地得到了中华慈善总会的资助。后来,在中华慈善总会等机构帮助下,石青华创办了“光爱之家”学校,专门收留流浪儿童。这几年,石青华的“光爱之家”不断壮大,爱心也不断惠及被收容来的孤儿。
昨天,石青华向记者讲述了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有一次他去贵州山区,碰到了一个9岁的小男孩。当时,小男孩的爸爸和姐姐都得了肺结核晚期,爸爸为了省钱,不愿意继续治疗。“小男孩就每天从山上背干柴运到山下去卖,累了一天,只能挣到28块钱。要知道,他当时只有30多斤重,但要背60多斤重的干柴去卖。”石青华当时很感动,后来就把小男孩接到北京“光爱之家”来读书和照顾。“在我困难的时候,大家帮助了我,当我看到别人遇到困难时,我要去帮助别人。”在石青华看来,懂得感恩和回报社会,也是一种责任。
石青华认为,现在许多人公民责任意识淡薄,主要是怕做了好事自己吃亏,“现在社会的整体环境太功利化,考虑个人利益的人多、考虑公共利益的人少。”因此本报推出“我是公民”系列报道非常及时,“通过媒体的引导,去影响社会环境,让更多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观。”
石青华提出,树立公民责任意识,当务之急就是要从孩子抓起,从小事做起,“要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知道感恩,懂得责任。”
石青华:孩子从小就要懂得感恩
“现在,很多人一心装着名和利,我们社会的公平正义感在丧失,信仰也在缺失。”谈起公民责任意识,全国道德模范、安徽老乡陈光标说,虽然媒体在不断宣传公民责任意识,也不断有道德模范涌现,但在整体上,中国人的公民意识还不太乐观,责任意识淡薄。
最近几年,陈光标连续被人民网评为“社会责任公民领跑者”。他说,一个人只有具备社会责任意识,才能在这个社会真正立足,才会有出息。而一个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的人,很容易被社会所淘汰。
陈光标说,要在全社会普及公民责任意识,媒体首先要有所担当,要大力宣传、弘扬公民意识。其次,作为孩子的“第一老师”,父母们要在生活中通过点滴小事,将公民意识灌输到孩子的心中,让他们学会做人、做事,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社会”。
陈光标最后表示,希望通过本报呼吁每一位公民,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善待自己和他人,做一个优秀、文明、道德的公民。
陈光标:缺乏责任意识将被淘汰
“公民意识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你们的报道有助于唤醒读者的公民意识,非常好。”昨天,安徽老乡、央视著名主持人赵普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认为公民意识的基石是公民对权利和义务的认知,良好的公民意识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
如何树立人们的公民意识呢?赵普也表达了和陈光标一样的观点,就是要加强教育,从娃娃抓起。“如果每个人都能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合格公民,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和谐。”同时,他还建议,社会精英,特别是有行动能力、具批判精神和道德担当的知识分子,应当积极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来,唤醒大家的公民责任意识。
“公民意识,看似简单的4个字,蕴含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赵普说,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持之以恒,以公民责任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位真正的公民。
本报记者向前李阔
赵普:社会精英应做出公民表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