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8月8日讯新华网报道,浅灰色的二层小楼,白色门窗,门前一块小绿地,孩子们骑着自行车在小路上欢呼而过——这不是都市郊外的别墅区,而是为“八八风灾”灾民所建的永久住房。
位于高雄县杉林乡的大爱园区占地59.3公顷,目前居住着大约3000位在莫拉克台风袭击中失去家园的居民,其中有许多台湾少数民族。
大爱园区的入口立着一座木制的阁楼,楼梯、梁柱、地板全由简单加工过的树干搭成。38岁的林俊雄十分得意地告诉记者,这是他的设计:“我们布农人叫它‘呼唤楼’,过去没有电话,要通知远方的族人,就登高呼喊,所以我们肺活量都非常大。”
这座“呼唤楼”现在成了眺望园区的瞭望台,以及孩子们爬上爬下的玩耍场所。
林俊雄原本家在高雄县那玛夏乡南沙鲁村,是风灾中受损最严重的村庄之一。他只记得,随着“轰隆隆”的巨响,泥土、石头和木头眨眼就灌进他家一楼。他和妻子、3个孩子躲到二楼,所幸无事。
“虽然房子没有倒,可是我们都不敢回去住,而且到村子里的路,一下雨就断掉。”他说,“非常幸运我们能在大爱园区分到这么好的新房子。”
去年2月,他们一家搬进92平方米的二层小楼,3房1厅,厨卫齐全,家具和电器也配好。喜欢木工的林俊雄从故乡搬来漂流木桩,做成小茶几,盖上妻子娘家人手织的艳丽彩条桌布。他说:“看到它,我就想到故乡。”
他的邻居们,人口1到2人的家庭分到56平方米2房1厅的平房,人口6到10人的大家庭分到112平方米4房1厅的二层小楼。许多人在门前小绿地上发挥创意,有的搭起长条凳,有的用鹅卵石摆出心形图案,有的砌起小露台,还装饰上橘红色的塑料花。
由台湾慈善机构慈济功德会资助建设的大爱园区目前建好752户房屋,已有650个家庭入住,其余还在申请中。由于台湾少数民族多信仰基督教,园区里还盖有一座教堂。
距离大爱园区30分钟车程的五里埔,由红十字会捐建的永久屋项目正在加紧建设,预计9月底可以完工。5.6公顷范围内有45座小楼,每座两户人家,每户大概112平方米,还配有活动中心和文化园区。
根据莫拉克台风灾后重建推动委员会提供的数据,全台湾有30处永久屋项目正在建设。今年3月之前向当局申请永久屋的2000多户灾民,有1480户已经入住。
但是,在政府划定因安全考虑需要搬迁的1.9万居民中,仅有7484人申请获得政府安置的永久住房;其他1.1万人仍留在原居住地。许多少数民族村落不愿意被拆散到不同的永久屋项目或搬进大爱园区这样许多人聚居的大园区。
目前仍住在临时板房的小林村村民邦龙景说:“我们重视自己的部落,希望能找到合适的地点,自己规划,整村重建,这样才能最好地保留我们的传统和文化。”
一直参与一线重建的红十字会高雄县支会工作人员郑贤志说:“灾民现在最希望的是安定,住房是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是未来生计问题。”
59岁的刘阿兰和儿子、媳妇、女儿、孙子一家8口人住在大爱园区。她每天到园区里的串珠工作室上班,日薪800元新台币,但这是政府提供的临时工作,11月就将结束。
“有这样漂亮的房子我们真的很高兴,可是很烦恼以后的生活,在这里没有工作,回村子里会害怕,而且农地也没有了。”刘阿兰说。她从前种生姜和芋头,年收入约10万元新台币。
也有企业办有机农场雇佣灾民,但是灾民们并不适应“上班”的生活方式。邦龙景说:“我们种田的,劳作时间自己决定,现在上班时间固定,很不习惯。”
台湾当局与非政府组织推出了产业重建的项目,包括组织义卖灾区特产,雇佣灾民恢复灾区山林和为灾民提供电脑技能培训等。
“我们自己也需要振奋起来,想办法把过去村里的产业转移到现在的居住地来。”林俊雄说。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