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的是往山上抬水泥电线杆。一根高压电线杆重达1000多公斤,需要有二十几个人抬。运送的时候,前面有一个人用砍柴刀劈开灌木和竹子,开出道路;后面的人把木棒绑在电线杆上,扛在肩上,一点一点沿着刚开出来的陡峭山路向上爬,有时甚至得跪着走。赶上风大时,他们一个小时只能走200多米。宋志永的肩膀起了水泡,一压就钻心地痛。“疼也不敢放下啊。我放下来,肯定把其他人压坏了。后来,我满脖子都是水泡,破了结痂,我就把木棍担在痂上,这样还舒服点。”
山上锋利的毛竹被雪覆盖着,经常有人不小心踩空,一脚踩到毛竹上被扎伤,王宝国就是其中之一。他说:“我看到有一个小战士的脚被毛竹扎穿了。最后是两个人按着他,硬生生地把脚从毛竹上拔出来的。我的伤算是轻的了。”
南方和北方的气候不同,加上雪灾,郴州显得格外湿冷,“哪儿都是凉的”。这些北方汉子很不适应,晚上睡觉时都不敢脱衣服。饮食就更不习惯了。俗话说:“湖南有一怪,不放辣椒不成菜。”宋志永笑着说:“每顿饭,菜里1/3是葱,1/3是辣椒,剩下的1/3勉强能吃下去。”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宋志永和他的救援小分队一干就是半个多月,直到完成任务后才返回家乡。一年后,宋志永和他的12个队友被评为“2008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宋志永在颁奖晚会上说:“我很平凡,感动中国我很自豪。光荣属于我们全唐山人。因为爱心是唐山最好的名片。”
246个孩子的“爸爸”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刚刚当选“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的宋志永,正在一家电视台接受采访。当时,记者问他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老宋,将来国家如果再遇到这样的灾难,你还会去吗?”他回答说:“只要需要我,我肯定会去!”
采访结束后,宋志永得知四川发生了大地震。他没来得及告诉妻子,当天就奔赴灾区。几经周折,在5月14日清晨,他抵达灾情比较严重的北川县城,在北川中学加入了救援队伍。
“当时,我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灾难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500多个孩子被压在下面,周围都是家长的哭喊声,太揪心了。我拼命地刨,就想多救几个孩子出来,但活下来的很少。”回忆这些时,宋志永的声音变得有些低沉。
“5月15日,我们救援队的队员都赶到了。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天下午,一个老师告诉我,他的女儿也在废墟里,让我在他说的地方找一找。我们就按他指的地方开始挖。好不容易挪走上面的重物,掀起一块巨大的楼板后,我惊呆了——楼板下面的几十个孩子,几乎都是一个姿势被压在下面,没有一个能活下来。我含着泪把他们一个个抱出来……后来,我做梦都能梦到一些孩子,他们冲着我喊‘叔叔,救我!’……”这次救援行动,对宋志永的触动很大。
5月17日,宋志永的小分队被指挥部安排到安县参加救援。一次,在废墟中,宋志永挖出了一面五星红旗。“当我把那面五星红旗在救灾点升起时,老人和孩子们都哭了,我们的队员也哭了……那一刻,大家都看到了希望,而我想将这希望延续下去,为孩子们做点事情。”
忙于救援的同时,宋志永看到,灾区的孩子们吃不好、睡不好,也不能上学。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拨通了唐山市委书记的电话。市里答应可以解决600个孩子的上学问题。得到这一答复后,宋志永立即在安置点展开报名工作。仅仅两三天时间,就有1300多个孩子报名。然而,就在此时,一个坏消息传来——由于部门协调的原因,孩子们没法去唐山。宋志永不知道该怎么向孩子们交代。几乎每天都有孩子问他:“宋叔叔,我们好久(多久)去唐山?”他不想让孩子们失望,便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己带着孩子去唐山读书。
几经努力,宋志永联系到了唐山玉田县的银河中学。校方同意接纳300个孩子,但除住宿费和学费外,其他费用都得由他自己负责。这么多孩子,仅仅是平时的开销,就是一笔“巨款”。“我当时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只能走一步算一步。接孩子来唐山花的钱都是东拼西凑的,后面的事再想办法解决,毕竟这是一件好事。”随后,宋志永以个人名义,和每个孩子的家长签了一份协议。协议规定,所有孩子的一切责任都由他一人承担。6月16日,宋志永带着246个孩子,来到唐山。他们中最小的只有8岁,最大的也才14岁。在唐山,他们唯一的亲人就是“宋叔叔”。从那天起,宋志永就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手机24小时开机,每个孩子的任何事情,都是他一个人打理。
“苦点累点都不是问题,关键是那份责任,确实压力很大。”刚到唐山时,孩子们想家。“一个孩子要回家,就会带着好几个孩子一起闹腾。他们都是心理受过创伤的孩子,不能对他们说一点严厉的话,只能用各种办法安抚他们,真难呀!”宋志永感慨道。
最需要解决的还是孩子们的心理问题。一次,唐山下起了大暴雨。孩子们以为是地震了,一下全都冲到楼下,不肯再回去上课。此后,宋志永到处找专家,给孩子们做心理辅导,每周还给他们安排各种活动。时间久了,孩子们越来越离不开他。慢慢地,“宋叔叔”变成了“宋爸爸”。
但这个“爸爸”不好当。自从把灾区的孩子接到唐山的那一天起,宋志永就面临着一个难题:靠什么养这些孩子?“我总是在为钱发愁。我只是一个农民,如果我是个企业家,有那个财力,可能也没这么难。”宋志永说,一年多来,花在这些孩子身上的钱就有90多万,其中有来自各界的资助,也有四处借来的,还有政府给自己的奖金。
去年7月,宋志永送走了最后的70多个孩子。回想起当“爸爸”的这一年多时间,宋志永说:“太难了,一年多的时间里,我的体重掉了20多斤。白头发也不断冒出来。挺不过去的时候,我也一个人偷偷流过泪,但还好,都过来了。”
“有个孩子临走的时候,抱着我说:‘宋爸爸,你做了这么多好事,将来你死了一定会上天的。’孩子的话是最真实的,有这句话,我觉得自己做的所有事情都值了。”现在,每年过节时,宋志永的手机里都会收到几百条四川灾区孩子和家长发来的短信。“这个时候,我真的很幸福。”
夫妻双双去玉树
宋志永做的每一件事,都得到了妻子张宁的支持。“难道妻子没抱怨过,她没有阻止你去灾区吗?”许多人这样问宋志永。他的回答是:“在农村,我们夫妻的关系就是A和B,A要管着B。我要做她也拦不住。”这话听起来有些“说笑”,其实老宋心里明白,那是因为妻子很爱他。
今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后,宋志永又要出发了。不过,这次他打起了妻子的主意。“玉树地处高海拔地区,我怕队员们受不了高原反应。她是个妇产科医生,简单的疾病都能处理,刚好能帮我们。”在得到儿子的“同意”后,夫妻俩把儿子寄养在了亲戚家。4月15日下午,两人和小分队的队员们一起赶赴灾区。
路上,道路的艰险超出了大家的预期。从西宁到玉树,都是崎岖的山间小路,很窄,很陡,一不留神就会掉进万丈深渊。一次上坡转弯时,车没开上去,一个劲儿地往下滑,等宋志永刹住车时,车子离山涧已经很近了。“如果那次出了事,你今天就不能采访我了……”后来,宋志永听说,就是在那个地方,几天时间里,有20多人出了事。
到了玉树,宋志永很快就发现,带妻子过来是对的。“虽然我们做了很多准备,但高原反应还是很强烈,队员们工作一会儿就喘不上气。而且,那里的气候环境特别恶劣,一会儿刮风沙,一会儿下大雨,有时候晚上还会下大雪。很多人开始感冒发烧,好几个队员都倒下了。幸亏有这个随队医生照顾,没有她,我们根本挺不过来。”
这次来玉树,宋志永带了很多药品。他每天带着救援小分队,帮助灾区群众抢救物资,重建家园。他的妻子张宁则用带来的药品建起一个小医疗站,帮助一些受伤的群众疗伤。
一天,宋志永得知一个快要临产的妇女高烧不止,便立刻将她送到了医疗站。张宁诊断后发现,这位孕妇有严重的妇科病,需要马上进行手术才能保住母婴的性命。于是,他们赶紧联络当地县城的医院……最终,这名妇女得到了救治,母子平安。
从玉树回来后,张宁更加理解丈夫。宋志永说,这次带妻子去玉树,他也有“私心”:“让她去不仅仅是为了照顾小分队的队员,我还想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大家,一个志愿者的志愿精神,是可以影响到他的家庭甚至更多人的,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去做志愿服务。”
宋志永的志愿精神,还感动了东八里铺村的村民。去年1月,他被村民们选为村委会主任。之后,他带领小分队成立了“宋志永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是他们创下的第一份产业,为的是有了收益,可以帮助更多的人。现在,这个专业合作社已初具规模,解决了村里100多人的就业问题。最近,宋志永还在谋划一项更大的事业——成立全国第一支专业化的农民救援队。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唐代大诗人韩愈(768年-824年)的这句话,在1000多年后,由宋志永和他的12位兄弟继续实践着!
未获《环球人物》杂志事先书面许可,任何媒体不得转载《环球人物》杂志图片及文字内容,违者《环球人物》杂志将追究其侵权责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